膀胱炎是膀胱发生的炎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少数由非细菌感染因素所致。病因包括细菌感染(最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女性因尿道特点等更易发病,性生活是重要诱因,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易感染)和非细菌感染(如膀胱结石、异物等)。分类有急性和慢性,急性起病突然,有膀胱刺激征等表现;慢性多由急性迁延而来,症状相对较轻。临床表现有膀胱刺激征、尿液异常、全身症状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尿液检查(尿常规、尿细菌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急性以抗生素为主、多饮水,慢性要找并去除病因、用抗生素等。预防要多饮水、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憋尿、注意性生活卫生、增强免疫力。
一、病因
1.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经由尿道上行至膀胱引起感染,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且距离肛门近,更容易发生膀胱炎。性生活是重要诱因,性交时可将周围细菌带入尿道进而引发膀胱感染;另外,机体免疫力低下时,细菌更易入侵,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
2.非细菌感染:少见,如膀胱结石、异物、药物不良反应(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放射线损伤等,可导致膀胱黏膜损伤,引发炎症反应。
二、分类
1.急性膀胱炎:起病突然,患者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尿液常混浊,可能伴有血尿,少数患者有腰痛、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
2.慢性膀胱炎:多由急性膀胱炎迁延不愈转化而来,症状相对较轻,表现为长期反复的尿频、尿急、尿痛,可伴有耻骨上膀胱区不适,病情迁延者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膀胱刺激征:急性膀胱炎时明显,患者频繁产生尿意,刚排完尿不久又有尿意,排尿时尿道有烧灼感;慢性膀胱炎膀胱刺激征相对较轻,持续时间较长。
尿液异常:急性膀胱炎尿液外观可呈混浊状,部分患者出现血尿,初始血尿或终末血尿,严重时可见全程血尿;慢性膀胱炎尿液改变相对急性较轻。
全身症状:急性膀胱炎部分患者有低热,一般不超过38℃,若感染扩散至肾脏,可能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慢性膀胱炎患者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病情迁延者可能有消瘦、乏力等表现。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更易患膀胱炎,性生活后发病率增高,孕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和输尿管蠕动减慢,也容易发生膀胱炎,表现为典型膀胱刺激征,且孕期女性出现膀胱炎时需谨慎用药,因为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
男性:男性膀胱炎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等疾病相关,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不畅,尿液残留易引发感染,出现膀胱炎症状,且男性膀胱炎治疗时要关注是否存在泌尿系统其他基础疾病。
儿童:儿童膀胱炎相对少见,多由上行感染引起,患儿可能出现发热、尿频、哭闹不安等表现,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排尿情况,儿童膀胱炎治疗时要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四、诊断方法
1.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增多,急性膀胱炎时白细胞常满布视野,慢性膀胱炎可见白细胞或少量红细胞,尿蛋白一般为阴性或微量。
尿细菌学检查: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是诊断膀胱炎的重要依据,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并指导抗生素选用,急性膀胱炎时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一般>10CFU/ml。
2.影像学检查:一般急性膀胱炎无需影像学检查,慢性膀胱炎或反复发作的膀胱炎可进行超声、CT等检查,以排除膀胱结石、膀胱肿瘤等其他病变。
五、治疗原则
1.急性膀胱炎:主要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一般用药3-7天,同时患者要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刷膀胱的作用,利于炎症消退。
2.慢性膀胱炎:首先要寻找并去除病因,如治疗膀胱结石、控制糖尿病等,然后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治疗,治疗周期相对较长,一般需要1-2周,同时可配合中药等辅助治疗,以缓解症状。
六、预防措施
1.多饮水:每天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一般建议饮水量在1500-2000ml以上,增加排尿次数,冲洗尿道,减少细菌在尿道停留时间。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女性排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避免将肛门细菌带到尿道;男性要保持包皮腔内清洁。
3.避免憋尿:有尿意时应及时排尿,避免长时间憋尿,憋尿会使膀胱内压力升高,尿液反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增加感染风险。
4.注意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都应清洗外生殖器,性生活后女性应立即排尿,减少膀胱炎发生风险。
5.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增强体质;对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应积极控制病情,提高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