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是常见胃部疾病,多数病情较轻,少数有潜在风险,可通过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诊断,需定期复查监测,治疗针对病因和对症,预防要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
一、非萎缩性胃炎的定义及基本情况
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又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高盐、辛辣饮食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二、非萎缩性胃炎的严重程度评估
1.多数病情相对较轻
症状表现方面:很多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消化不良症状,如偶尔的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等,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小。从病理角度看,胃黏膜主要是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没有出现萎缩、肠化生等较严重的病理改变,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例如,一项对大量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发现,约70%的患者在5年内病情无明显进展,症状也无加重趋势。
对生活质量影响:一般情况下,只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生活方式,病情较易控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大。不同年龄人群中,年轻患者如果能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病情恢复往往较好;老年患者若能规律治疗,也可较好地维持病情稳定。
2.少数可能存在潜在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风险:如果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若不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可能会逐渐出现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等情况,甚至有发展为胃溃疡、胃癌的潜在风险。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中,约10%-20%会发展为消化性溃疡,约1%-3%会发生胃癌。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病情进展为萎缩性胃炎等的概率相对更高,因为老年人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
不良生活方式加重病情: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的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会加重胃黏膜的损伤,使炎症难以控制,病情可能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比如,长期酗酒的患者,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加重,炎症反应持续存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相较于生活方式健康的患者,病情恶化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三、非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监测
1.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如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等表现,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胃镜检查的操作和耐受性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进行胃镜检查需要在麻醉等特殊准备下进行,而成年患者一般可在清醒状态下进行。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检测幽门螺杆菌对于评估非萎缩性胃炎的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很多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因。
2.监测要点
定期复查胃镜:对于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尤其是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不良生活习惯或年龄较大(如40岁以上)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胃镜,以便及时发现胃黏膜是否出现萎缩、肠化生等病变。一般建议1-2年复查一次胃镜,但具体间隔时间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由医生决定。不同年龄患者复查间隔可能有所差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复查。
关注症状变化:患者自身要密切关注症状的变化,如腹痛、腹胀、反酸等症状是否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如果症状发生明显变化,应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病情。
四、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非萎缩性胃炎,需要进行规范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目前常用的是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的四联疗法。对于因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非萎缩性胃炎,主要是纠正饮食习惯,如避免高盐、辛辣饮食,规律进食等。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时需要考虑药物对其身体的影响,比如儿童患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适用性,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对症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使用一些对症治疗的药物,如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等)、胃黏膜保护剂(铝碳酸镁等)来缓解症状。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2.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精神因素也可能影响胃部的正常功能。不同年龄人群都应注重保持良好生活方式,例如老年人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调整饮食和作息,保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等,有助于维持胃部健康。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胃部疾病家族史、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