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萎缩是肾脏体积缩小实质变薄致肾功能不同程度减退的病理状态,常见原因包括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肾血管病变如肾动脉狭窄,先天性因素及梗阻性肾病等,临床表现有原发病表现与肾功能减退表现,诊断靠超声、CT等影像学及肾功能检查,治疗针对原发病并维护肾功能,特殊人群中儿童需警惕先天因素、老年人重基础病管理、女性关注自身免疫病、男性留意泌尿系统梗阻需及时干预。
一、定义
肾萎缩是指肾脏体积缩小、实质变薄,导致肾功能不同程度减退的病理状态,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观察肾脏大小等指标来判定。
二、常见原因
(一)慢性肾脏疾病
1.慢性肾小球肾炎:长期的免疫炎症反应持续损伤肾小球等肾组织,致使肾单位逐渐纤维化、萎缩,病程较长且呈渐进性发展,临床可见蛋白尿、血尿等表现,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肾萎缩。
2.多囊肾:遗传性疾病,肾脏内出现多个囊肿,不断挤压正常肾组织,造成肾实质破坏,进而引发肾萎缩,囊肿逐渐增大是其关键病理过程。
(二)肾血管病变
1.肾动脉狭窄: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使肾脏血液灌注不足,长期缺血会导致肾组织缺血性损伤、纤维化,最终引起肾萎缩,常见原因有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
(三)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肾发育不全,胚胎时期肾脏发育异常,出生后肾脏体积较正常明显缩小,功能也相应受限,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
(四)梗阻性肾病
如尿路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等导致尿路梗阻,尿液排出受阻,引发肾积水,长期肾积水使肾盂内压力增高,压迫肾实质,造成肾组织萎缩,梗阻解除后部分肾功能可能恢复,但长期梗阻往往会造成不可逆损伤。
三、临床表现
(一)原发病表现
不同病因导致的肾萎缩伴有原发病相应表现,若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可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早期多为眼睑、下肢水肿)、高血压等;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萎缩可能有血压急剧升高且药物控制不佳等表现;先天性肾发育不全者多在幼年时被发现肾脏体积小于正常,但早期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
(二)肾功能减退表现
随着肾萎缩进展,肾功能逐渐下降,可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代谢废物潴留表现,还可能有贫血(因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可测量肾脏长、宽、厚径,正常成人肾脏长约10~12cm,若双肾长径均小于8cm,结合皮质厚度等情况可提示肾萎缩;还能观察肾脏实质回声等情况,协助判断肾实质病变。
2.CT或MRI:能更清晰显示肾脏结构、体积,精确评估肾脏实质情况,对于鉴别肾萎缩的病因有重要价值,如能发现肾动脉狭窄、肾脏肿瘤或囊肿等病变。
(二)肾功能检查
通过检测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GFR)等指标,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血肌酐升高、GFR下降提示肾功能减退,结合肾萎缩情况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五、治疗原则
(一)针对原发病治疗
1.慢性肾小球肾炎:控制血压(常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进展,必要时可能需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肾移植)。
2.肾动脉狭窄:可根据病情选择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或手术治疗(如肾动脉重建术),改善肾脏血液灌注。
3.梗阻性肾病:解除梗阻是关键,如通过手术取出尿路结石、切除泌尿系统肿瘤、治疗前列腺增生等,解除梗阻后部分肾功能可能恢复,但需早期干预以减少肾萎缩进一步加重。
(二)肾功能维护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注意合理饮食,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以延缓肾功能恶化进程。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出现肾萎缩需高度警惕先天性因素,如先天性肾发育不全等,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明确病因后尽早干预,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萎缩可能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及未来健康,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及肾功能变化。
(二)老年人
老年人肾萎缩多与慢性疾病相关,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粥样硬化等,要注重基础病的规范管理,定期监测肾功能、血压等指标,生活中注意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预防感染等加重肾功能损害的因素,同时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明显损害的药物。
(三)女性
女性肾萎缩患者要关注自身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等),若有相关症状(如面部红斑、关节疼痛等)需进一步排查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以控制病情进展对肾脏的损伤。
(四)男性
男性肾萎缩需留意泌尿系统梗阻情况,如前列腺增生等,若出现排尿困难等表现要及时就诊,解除梗阻对保护肾功能至关重要,同时要注意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泌尿系统相关病变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