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癌前病变,发病与生活方式(饮食、饮酒)、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相关,可通过胃镜、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内镜下治疗(EMR、ESD)和手术治疗(根治性手术),早期有效治疗预后较好,治疗后需定期随访监测。
一、贲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定义
贲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一种癌前病变,表现为贲门部位的腺体上皮细胞出现显著的异型性,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排列方式偏离正常状态,具有较高的恶变潜能。
二、发病相关因素
1.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霉变食物等,这些食物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可能增加贲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生风险。例如,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在体内可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质,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分化和代谢,促使上皮内瘤变的发生。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对贲门黏膜造成刺激和损伤,影响黏膜的正常修复和代谢功能,增加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几率。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干扰细胞的基因表达和信号传导通路,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异型性改变。
2.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细胞的修复和监控能力下降,老年人发生贲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老年人体内的抗氧化系统功能减弱,对致癌物质的清除能力降低,使得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前的异常改变。
3.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发生贲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几率可能相对高于女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男性在一些生活方式上可能更倾向于接触一些致癌因素,如吸烟、过量饮酒等,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4.病史因素:有贲门部慢性炎症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等的患者,由于长期的炎症刺激,胃黏膜处于反复损伤-修复的状态,细胞不断增殖,增加了发生上皮内瘤变的可能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释放多种毒素和炎症介质,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干扰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化调控机制。
三、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
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贲门部位的黏膜情况,发现可疑的病变部位。胃镜下可见贲门黏膜出现异常的隆起、凹陷、糜烂等改变。
同时可以在胃镜下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确诊贲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金标准。病理活检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判断是否存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典型表现,如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增多、细胞排列紊乱等。
2.影像学检查
超声胃镜: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病变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了解病变的浸润深度等情况,有助于判断病变的分期,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它可以通过超声波的反射来观察贲门部病变在胃壁各层的侵犯情况,区分病变是局限于黏膜层还是已经侵犯到黏膜下层、肌层等。
CT检查:可以了解贲门病变是否有周围组织的转移等情况,对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有一定帮助。CT扫描能够发现贲门病变是否转移至肝脏、腹腔淋巴结等远处或邻近组织器官。
四、治疗措施
1.内镜下治疗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病变局限于黏膜层且无明显淋巴转移迹象的患者。通过内镜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创伤较小,术后恢复相对较快。其原理是利用内镜的器械将病变黏膜下注射使其隆起,然后用圈套器等将隆起的病变黏膜完整切除,切除后的组织送病理检查以明确切缘是否干净等情况。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于病变面积较大但局限于黏膜层的患者,ESD可以更完整地切除病变组织。它能够将病变黏膜从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相比EMR,适用于更大范围病变的切除,但操作难度相对较高。
2.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如果病变已经侵犯到黏膜下层或更深层次,或者内镜下治疗无法完整切除病变且有恶变倾向时,可能需要进行根治性手术,如贲门癌根治术等。手术需要切除部分胃组织以及周围可能受侵犯的淋巴结等组织,以达到彻底清除病变的目的。
五、预后及随访
1.预后
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如内镜下完整切除等),贲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复发风险较低。但如果发现较晚,已经发展为浸润癌等情况,预后则会变差,5年生存率等会降低。早期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长期生存情况相对更优,而晚期患者可能会面临肿瘤复发、转移等问题,影响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2.随访
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一般建议在治疗后的短期内(如1-3个月)进行胃镜等检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以及是否有复发迹象。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延长随访间隔时间。随访内容包括胃镜检查、病理活检、血常规、生化检查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或新的病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随访时要更加关注其身体的一般状况和各项指标的变化;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同时监测基础病的控制情况以及对贲门病变随访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