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由饮食不洁等引起,有感染和非感染等病因,表现为消化道及全身症状,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包括一般、对症和抗感染治疗,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加强食品加工管理、注意个人卫生和避免过度劳累
一、定义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饮食不洁、进食被病毒或细菌污染的食物等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常见的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则在人群聚集场所易引起暴发流行。病毒通过侵犯胃肠黏膜,导致黏膜炎症、渗出等改变。
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例如,食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后,细菌在肠道内繁殖,释放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受细菌感染引发急性胃肠炎。
2.非感染因素
饮食不当:过量进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进食过快、过饱等,均可导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引起急性胃肠炎。比如,长期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如经常暴饮暴食、偏好辛辣油腻食物者,发生急性胃肠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药物刺激: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可能会损伤胃肠黏膜,引起急性炎症反应。不同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不同,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使用这类药物时,更易诱发急性胃肠炎。
三、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患者常先出现恶心,随后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儿童由于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呕吐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频繁呕吐易导致脱水等并发症。
腹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不同病因引起的腹痛程度和特点可能有所差异,如细菌感染导致的急性胃肠炎,腹痛可能相对较明显。
腹泻: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腹泻严重时,可导致机体大量失水、电解质紊乱等。对于婴幼儿,频繁腹泻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2.全身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表现。发热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体温可升至38℃以上。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发生急性胃肠炎时,全身症状可能更为突出,且恢复相对较慢。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发病前是否接触过可疑的污染食物或患者等。了解患者的年龄、既往胃肠道疾病史等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因。例如,儿童患者若近期有幼儿园集体生活史,需考虑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的可能。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可能有脐周压痛,但一般无反跳痛。医生通过触诊等方式初步判断胃肠炎症情况。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不同年龄患者的血常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的免疫系统反应特点可能导致血常规变化与成人有差异。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等,有助于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等。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粪便中可能会出现较多白细胞。
病原体检测:必要时可进行粪便病毒检测、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以明确具体病原体,指导治疗。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应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不同年龄患者的休息需求有所不同,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老年人也应注意适当休息。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暂时禁食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避免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待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对于婴幼儿,调整饮食时需特别注意营养的补充,保证其生长发育所需。
2.对症治疗
止吐:若患者呕吐明显,可适当使用止吐药物,但需根据患者年龄等情况谨慎选择。例如,儿童一般不首选可能有较大副作用的止吐药物,可优先采用非药物方法缓解呕吐。
止泻:对于腹泻症状较重者,可使用止泻药物,但应避免过度止泻导致毒素吸收。老年人使用止泻药物时需注意观察,防止出现便秘等并发症。
补液: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等方式进行。婴幼儿脱水风险较高,补液时需严格遵循补液原则,控制补液速度和量。
3.抗感染治疗:细菌感染时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但应避免滥用。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一般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不同年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禁忌和选择有所不同,儿童使用抗生素需更加谨慎,严格掌握适应证。
六、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变质、过期食物,水果要洗净后食用,尽量不吃生冷食物。例如,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保质期,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提倡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感染。在集体用餐场所,要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
2.加强食品加工管理
食物要充分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类、蛋类等。厨房用具要定期清洁消毒,生熟食材要分开处理,防止交叉污染。
3.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儿童要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家长要监督并指导。
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
4.避免过度劳累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不同年龄人群都应注意劳逸结合,老年人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当调整活动量和休息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