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由志贺菌属引起,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经粪-口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发病与细菌数量等有关,病理改变急性期主要在结肠,临床表现分急性和慢性,诊断依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急性、中毒型、慢性,预防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入手
一、病原学
志贺菌分为4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革兰阴性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水果、蔬菜及污染物上可存活1-2周,但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为弱,对各种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患者中急性非典型菌痢及慢性患者易被忽视,慢性带菌者是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志贺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手、食物、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媒介传递,经口使人感染。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较高,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且不稳定,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易重复感染。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1.发病机制:志贺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细菌数量、致病力和人体抵抗力。志贺菌经口进入胃内,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量进入肠道的志贺菌粘附于结肠和直肠粘膜上皮细胞,侵入上皮细胞并生长繁殖,随后侵入固有层继续繁殖,引起炎症反应和小血管循环障碍,导致肠粘膜炎症、坏死和溃疡,从而引起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症状。志贺菌释放的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重要因素,内毒素吸收后可引起发热、毒血症及急性微循环障碍,重者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和DIC。
2.病理改变:急性期主要病变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主,呈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早期可见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可见点状出血;严重时肠粘膜浅表坏死,形成较多粘液脓血分泌物。慢性期则有肠粘膜水肿及疤痕形成,肠壁增厚,息肉形成,甚至肠腔狭窄。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小时至7日,多数为1-3日。
1.急性菌痢:
普通型(典型):起病急,发热(多为39℃左右或更高)、腹痛、腹泻,初为稀水样便,1-2日后转为粘液脓血便,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伴里急后重。左下腹有压痛。
轻型(非典型):全身毒血症状轻,无发热或低热,腹泻每日数次,为稀便带少量粘液,无脓血,轻度腹痛及里急后重。
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高热可达40℃以上,早期即可出现嗜睡、惊厥、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肠道症状较轻,可无明显腹痛、腹泻和脓血便。按临床表现分为休克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脑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混合型(兼具上述两型表现)。
2.慢性菌痢:急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未愈者即为慢性菌痢。可分为慢性迁延型(长期反复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常有粘液及脓血)、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病史,因进食生冷食物、劳累等诱因出现急性菌痢表现)、慢性隐匿型(有急性菌痢病史,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粪便培养可检出志贺菌)。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夏秋季有进食不洁食物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
临床表现:急性期有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表现;慢性期有急性菌痢病史,病程超过2个月。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粪便常规可见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志贺菌是确诊的依据。
2.鉴别诊断:需与急性阿米巴痢疾、其他细菌性肠炎(如沙门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等)、溃疡性结肠炎等鉴别。急性阿米巴痢疾多为散发,起病缓,全身症状轻,腹痛轻,里急后重不明显,粪便量多,为暗红色果酱样便,有腥臭,镜检红细胞多,可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其他细菌性肠炎根据粪便培养等可鉴别;溃疡性结肠炎有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多发性溃疡等表现。
六、治疗原则
1.急性菌痢: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脱水者需口服或静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病原治疗:根据当地志贺菌耐药情况选用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等,但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等。
对症治疗: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腹痛剧烈者给予解痉剂如阿托品等。
2.中毒型菌痢:
抗感染:选用有效抗菌药物静脉滴注,如环丙沙星、头孢曲松等。
抗休克: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应用糖皮质激素,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等。
3.慢性菌痢:
采用全身治疗:如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累等。
病原治疗:应做粪便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疗程适当延长,必要时可重复1-2个疗程。
对症治疗:如有肠道功能紊乱,可适当给予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
七、预防
1.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和带菌者,及时隔离并彻底治疗,直至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从事饮食、保育等工作的人员应定期进行粪便检查,发现带菌者应及时处理并暂时调离原工作岗位。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
3.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尚无理想的菌痢疫苗,可通过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来提高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