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胃肠道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梗阻、肠道菌群失调)、肝胆胰疾病(如肝炎、胆囊炎、胰腺炎)、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心力衰竭)以及其他因素(如吞咽过多空气、食物因素),不同病因有不同发病机制和人群差异,如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青年、女性及饮食不规律等人群易患,肠梗阻腹部手术后及肠道肿瘤中老年人群风险高,肠道菌群失调长期用抗生素等人群易发生等。
一、胃肠道疾病相关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
1.发病机制: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胃肠动力方面,胃排空延迟较为常见,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引起腹胀。例如,有研究表明约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现象。内脏高敏感性是指胃肠道对正常刺激的感觉阈值降低,即使少量食物也会让患者产生腹胀等不适感觉。精神心理因素如长期焦虑、抑郁等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2.人群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较为常见,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因情绪波动等因素更易患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腹胀。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进食过快、喜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及缺乏运动的人群,患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腹胀的风险较高。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也会增加。
(二)肠梗阻
1.发病机制:各种原因引起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导致肠管扩张、积气积液,从而出现腹胀。常见原因有肠粘连、肠扭转、肠道肿瘤等。肠粘连多因腹部手术、炎症等引起,肠管之间相互粘连可导致肠腔狭窄,使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肠扭转是一段肠袢沿其系膜长轴旋转,造成肠管梗阻,同时影响肠管的血液循环;肠道肿瘤可占据肠腔空间,阻碍肠内容物通过。
2.人群差异: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腹部手术后患者肠粘连导致肠梗阻的风险增加;肠道肿瘤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高发,可能与细胞老化、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中,腹部手术史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便秘等也可能增加肠梗阻发生风险,进而引起腹胀。
(三)肠道菌群失调
1.发病机制:多种因素可导致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比例发生变化,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或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和运动功能,引起腹胀。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使耐药菌滋生;饮食结构突然改变、应激状态等也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时,一些细菌代谢产生过多气体,如氢气、甲烷等,导致腹胀。
2.人群差异:长期使用抗生素人群、接受放化疗患者、老年人等肠道菌群本身相对脆弱的人群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相关腹胀。生活方式中,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饮食不均衡等是重要诱因。
二、肝胆胰疾病相关
(一)肝炎
1.发病机制:各种肝炎病毒感染、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导致肝脏炎症,影响肝脏的代谢、合成等功能,进而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引起腹胀。例如,病毒性肝炎时,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导致肝功能异常,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影响脂肪等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出现腹胀。
2.人群差异:不同类型肝炎有不同好发人群,如甲型肝炎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老年人群感染后可能病情相对较重。生活方式中,有肝炎病毒接触史、长期服用肝毒性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等易患肝炎相关腹胀。
(二)胆囊炎
1.发病机制:胆囊炎症可影响胆汁的储存和排泄,胆汁排出不畅会影响脂肪的消化,导致腹胀。胆囊炎多由胆囊结石梗阻胆囊管引起,细菌感染也可导致胆囊炎。结石梗阻胆囊管后,胆囊内压力升高,引起胆囊炎症,胆汁排泄受阻,脂肪消化受影响,患者出现腹胀、右上腹疼痛等症状。
2.人群差异: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尤其是40岁以上肥胖女性。生活方式中,高脂饮食、肥胖、妊娠等是胆囊炎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可增加胆囊结石形成风险,进而引发胆囊炎及腹胀。
(三)胰腺炎
1.发病机制:胰腺炎时,胰腺炎症反应导致消化酶异常激活,引起自身消化,同时可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腹胀。急性胰腺炎多由胆道疾病、酗酒等引起,胰腺炎症水肿,胰液排出受阻,激活的消化酶损伤胰腺及周围组织,影响胃肠道功能;慢性胰腺炎多由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等引起,胰腺组织纤维化,功能受损,也会出现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2.人群差异:酗酒者、胆道疾病患者等易患胰腺炎,男性发病率相对高于女性,中老年人群相对高发。生活方式中,长期酗酒、胆道结石等是重要诱因。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
(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1.发病机制: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腹胀、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甲状腺激素对机体的代谢调节至关重要,甲状腺激素缺乏时,胃肠平滑肌张力减退,胃排空时间延长,引起腹胀。
2.人群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多于男性,中老年人群多见。生活方式中,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病史、接受过甲状腺手术或放射性碘治疗等人群易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腹胀。
(二)糖尿病
1.发病机制: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导致胃肠动力障碍,出现腹胀。此外,高血糖状态下,机体代谢紊乱,也可能影响消化功能。自主神经病变可累及胃肠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导致胃肠蠕动减慢,胃排空延迟,引起腹胀。长期高血糖还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等,进一步加重腹胀症状。
2.人群差异:糖尿病患者各年龄段均有,中老年人群相对多见,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绝对差异,但肥胖等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生活方式中,肥胖、运动量少、饮食不规律等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是糖尿病相关腹胀的诱因。
(三)心力衰竭
1.发病机制: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减少,胃肠道淤血,影响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和消化功能,导致腹胀。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体循环淤血,胃肠道处于淤血状态,黏膜水肿,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引起腹胀。
2.人群差异:中老年人群高发,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易患。生活方式中,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不佳的人群,心力衰竭发生风险增加,进而出现腹胀等症状。
四、其他因素相关
(一)吞咽过多空气
1.发病机制:进食过快、咀嚼口香糖、吸烟、饮用碳酸饮料等可导致吞咽过多空气,空气在胃肠道内积聚引起腹胀。例如,饮用碳酸饮料时,二氧化碳气体进入胃肠道,会产生腹胀感;进食过快时,同时吞咽大量空气,也会导致胃肠道内气体增多。
2.人群差异: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中,有不良进食习惯(如进食过快、咀嚼口香糖、吸烟等)的人群易出现因吞咽过多空气导致的腹胀。
(二)食物因素
1.发病机制:某些食物容易在肠道内发酵产气,引起腹胀。例如,豆类、洋葱、土豆、红薯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发酵,产生大量气体;乳糖不耐受人群饮用牛奶后,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产生气体,引起腹胀。
2.人群差异:乳糖不耐受人群有特定的饮食禁忌,其他人群无明显特定差异,但个体对不同食物的耐受性不同。生活方式中,饮食中摄入易产气食物较多的人群易出现因食物因素导致的腹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