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吃点东西就不痛了,可能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引起的。
1.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黏膜存在轻度炎症或糜烂时,空腹状态下胃酸直接接触受损黏膜,刺激神经末梢引发隐痛、烧灼感。进食后,食物与胃酸混合稀释,降低胃酸对黏膜的刺激强度,同时食物还能促进胃黏膜分泌黏液,形成临时保护屏障,疼痛通常在进食后半小时至1小时逐渐缓解。患者常伴随餐后饱胀、嗳气等症状。
2.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空腹状态下,高浓度胃酸流入十二指肠,直接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引发中上腹饥饿样疼痛、胀痛,甚至绞痛。进食后,食物快速中和胃酸,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持续刺激,疼痛可在数分钟内明显减轻,且能维持1-3小时。疼痛具有周期性,秋冬季节易复发。
3.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动力减弱或感觉过敏时,空腹时胃蠕动紊乱可能引发痉挛性疼痛。进食后,食物刺激胃壁感受器,促使胃肠激素分泌增加,调节胃蠕动节奏,缓解痉挛;同时食物填充胃部可减轻空腹时的异常收缩感,疼痛多为间歇性隐痛,伴随餐后早饱、反酸等症状,无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