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其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慢性炎症刺激、不良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
1.慢性炎症刺激
长期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胃黏膜在炎症的反复刺激下,局部组织会出现增生、修复异常,进而逐渐形成息肉。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慢性胃炎,若未得到及时治疗,炎症持续存在,就可能增加胃息肉的发生风险。
2.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再生,刺激胃黏膜细胞异常增生,导致息肉形成。此外,长期吸烟会使胃部血管收缩,减少胃黏膜的血液供应,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也容易诱发胃息肉。同时,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如经常暴饮暴食、过度节食、长期吃辛辣油腻食物等,也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增加患病几率。
3.遗传因素
部分胃息肉具有家族聚集性,如果家族中有胃息肉患者,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患胃息肉的可能性会相对较高,这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
发现胃息肉后,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观察息肉的变化情况。若息肉较大、生长迅速或有恶变倾向,需及时进行手术切除,以降低癌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