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的原因可能包括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其他因素等。
1、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胃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当胃黏膜或十二指肠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形成溃疡后,溃疡侵蚀到黏膜下层的小血管,就可能引发出血。尤其是长期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过度劳累的人群,胃酸分泌紊乱,更易出现消化性溃疡进而导致胃出血。
2、急性胃黏膜病变
一些应激因素,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休克、败血症等,会使胃黏膜发生急性病变。此时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胃酸和胃蛋白酶直接侵蚀胃黏膜,造成黏膜糜烂、出血。此外,大量饮酒、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也可能刺激胃黏膜,引发急性胃黏膜病变导致出血。
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患有肝硬化等疾病时,肝脏结构发生改变,门静脉压力升高,会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这些曲张的静脉壁很薄,一旦受到食物摩擦、腹压增高等因素影响,就容易破裂出血,而且出血量往往较大,病情较为凶险。
4、胃癌
胃癌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癌组织会侵犯胃壁的血管,引起胃出血。胃癌引起的胃出血通常表现为呕血或黑便,且可能伴有食欲减退、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5、其他因素
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导致胃黏膜容易出血。此外,胃部受到外伤,如刀刺伤、撞击伤等,也可能直接损伤胃部血管,引发胃出血。
胃出血可轻可重,若出现呕血、黑便、头晕、心慌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胃出血,应立即停止进食和饮水,尽快前往医院就诊,通过胃镜等检查明确病因,以便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