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胃炎和B型胃炎的区别为定义和病因、病理特征、临床表现等。
1.定义和病因
A型胃炎又称自身免疫性胃炎,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胃炎。患者体内产生针对胃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破坏胃壁细胞,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和维生素B12吸收障碍。遗传因素在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B型胃炎主要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约占90%。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酗酒、胆汁反流等因素也可导致B型胃炎。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大量吸烟、饮食不规律、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会增加Hp感染的几率和胃黏膜的损伤风险。
2.病理特征
A型胃炎病变主要累及胃体和胃底,胃黏膜萎缩明显,壁细胞和主细胞数量减少甚至消失。胃黏膜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可伴有淋巴滤泡形成。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
B型胃炎病变以胃窦部为主,胃黏膜充血、水肿,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幽门螺杆菌主要定植于胃窦黏膜上皮表面和黏液层中。
3.临床表现
A型胃炎起病隐匿,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由于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可导致巨幼细胞贫血,出现乏力、头晕、心慌等症状。此外,还可能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现,如甲状腺炎、白癜风等。
B型胃炎症状缺乏特异性,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痛、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或剧痛等,疼痛节律不明显。部分患者可无症状,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