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措施有控制感染与病因治疗、局部止血与伤口护理、药物治疗提升血小板、输血与血浆制品支持、换血疗法清除抗体、避免禁忌与监测并发症等。
1、控制感染与病因治疗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若由感染引发,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例如,细菌感染参照新生儿败血症方案,病毒感染则按新生儿病毒感染处理。同时需改善供氧、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维持体温稳定,以阻断感染对血小板的持续破坏。
2、局部止血与伤口护理
对穿刺部位采用局部压迫止血,冰袋冷敷可收缩血管减少出血(需避免低温导致体温异常)。有开放性伤口时,可用凝血酶或冻干人纤维蛋白原海绵敷贴促进凝血。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摩擦损伤,防止出血加重。
3、药物治疗提升血小板
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可抑制免疫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降低血管通透性,适用于血小板计数较低且出血风险高的病例。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能快速封闭巨噬细胞受体,减少血小板吞噬,常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需紧急止血的情况。
4、输血与血浆制品支持
当血小板计数<10×10/L或发生严重出血(如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时,需立即输注血小板浓缩剂以快速提升止血能力。输入新鲜全血可中和患儿血清内的抗体,补充红细胞及凝血因子,尤其适用于早产儿或合并颅内出血风险者。
5、换血疗法清除抗体
仅用于重症患儿,通过置换血液可清除抗体并提供未被破坏的血小板。若患儿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换血还能同时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操作需使用枸橼酸-磷酸葡萄糖抗凝的新鲜血,或血小板抗原匹配的血液以减少排斥反应。
6、避免禁忌与监测并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禁用脾切除手术,因脾脏是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切除后可能加重病情。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出血症状及药物副作用(如激素导致的血糖升高、骨质疏松),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
若新生儿出现皮肤瘀斑、血肿、拒食、嗜睡或抽搐等症状,需立即前往新生儿科或血液科就诊,避免延误治疗导致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