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的区别包括定义与病理特征、症状表现、病因等。
1.定义与病理特征区别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这可能是由于长期炎症刺激、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因素导致胃黏膜反复损伤,腺体逐渐被纤维组织替代。
非萎缩性胃炎即以往所称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浅层炎症,黏膜层有充血、水肿等表现,但腺体保持完整,没有萎缩性改变。
2.症状表现
萎缩性胃炎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如胃脘部胀满、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钝痛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由于胃黏膜萎缩,影响了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导致消化功能下降,营养吸收也会受到一定影响,长期患病可能出现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
非萎缩性胃炎症状相对较轻且缺乏特异性,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疼痛多无规律,与饮食关系不密切,可为间歇性隐痛、胀痛或灼痛等。此外,还可能伴有饱胀感、早饱、反酸、烧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
3.病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萎缩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Hp感染后可长期定植于胃黏膜,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逐渐发展为萎缩性改变。此外,长期大量饮酒、吸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药物因素,以及自身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也可能与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有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样是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他常见病因包括胆汁反流,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炎症;长期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不良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过度食用生冷食物等;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可能影响胃的正常功能,引发非萎缩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