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和胃肠炎的区别包括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1.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性胃炎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主要病因,此外,十二指肠胃反流、自身免疫、年龄因素等也可引发。年龄增长会使胃黏膜自我修复能力下降,增加患病风险;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发病几率;有胃部手术史等病史人群,胃结构和功能改变,也易患慢性胃炎。
胃肠炎通常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引起的胃肠黏膜炎症,常见病原体有诺如病毒、大肠杆菌等。食用不洁食物、饮用污染水源是主要感染途径。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感染,生活中不注意饮食卫生、过度疲劳等也会增加患病可能性。
2.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人有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出现食欲不振、嗳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且症状发作可能与饮食、情绪等因素有关。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可能对症状感知不敏感,容易延误诊断;儿童可能表述不清,家长需留意其食欲、腹部不适等表现。
胃肠炎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腹泻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病情严重程度因感染病原体种类、数量及患者自身免疫力而异。儿童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较弱,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3.诊断方法
慢性胃炎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这是诊断的金标准,能明确病变程度和类型。此外,还可通过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查等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但胃镜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患者,需结合症状特点、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特殊人群在进行胃镜检查时,需根据身体状况评估风险,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老年人要关注心肺功能等情况。
胃肠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如近期有无不洁饮食史等,一般可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可通过粪便常规、培养等明确病原体。对于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是否存在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