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急性发作多在夜间起病,受累关节剧烈疼痛,以第一跖趾关节等常见,局部红肿胀热且部分伴全身发热,间歇期部分无症状但病情反复,长期发作致关节畸形、形成痛风石破溃排尿酸盐结晶,儿童痛风罕见与遗传代谢病相关,老年患者症状不典型治疗需兼顾基础疾病,女性非更年期发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接近男性,高嘌呤饮食、酗酒是重要诱因。
一、急性发作期症状
痛风急性发作多在夜间突然起病,受累关节出现剧烈疼痛,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其次可见于足背、踝、膝等关节。局部表现为明显的红、肿、热、痛,疼痛程度极为剧烈,如刀割或咬噬样,患者常难以忍受,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全身发热等全身症状。
二、间歇期症状
急性发作症状缓解后进入间歇期,此阶段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病情会反复,长期反复发作的患者关节会逐渐出现畸形、功能障碍。同时,可能形成痛风石,常见于耳廓、关节周围等部位,痛风石破溃后会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
三、特殊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痛风:较为罕见,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相关,需警惕先天性嘌呤代谢异常等疾病导致的痛风发作,症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结合遗传病史等综合判断。
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痛风症状发作时可能因基础疾病影响而表现不典型,且在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女性痛风:非更年期时因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病率接近男性,需关注激素变化对痛风发作的影响。
生活方式相关:高嘌呤饮食(如大量摄入动物内脏、海鲜等)、酗酒等是痛风发作的重要诱因,会加重症状的发作频率与严重程度,需提醒此类人群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以降低发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