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物品致健康人黏膜或破损皮肤侵入,儿童密集场所及家庭易传播且婴幼儿风险高)、飞沫传播(患者打喷嚏咳嗽飞沫被健康人吸入,通风不良集体场所风险高)、消化道传播(食用饮用被污染食物水源致感染,卫生差环境及卫生习惯未全养成儿童风险不容忽视)。
一、密切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中携带大量肠道病毒,健康人接触被这些污染物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物品后,病毒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或破损皮肤侵入人体引发感染。例如,在幼儿园、学校等儿童密集场所,儿童之间相互接触被污染的玩具等物品时极易发生传播;家庭中若有手足口病患儿,其使用过的毛巾、餐具等若未彻底消毒,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后也可能被感染。婴幼儿由于自我防护意识差且免疫系统相对脆弱,在密切接触传播中感染风险更高。
二、飞沫传播
患者打喷嚏、咳嗽时产生的含有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短距离传播,健康人吸入带有病毒的飞沫后可导致感染。比如,手足口病患者在室内近距离与他人交谈、玩耍时,喷出的飞沫中含有的病毒能被周围人吸入而引发感染。在通风不良的集体场所,如拥挤的教室、密闭的家庭空间等,飞沫传播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尤其是儿童群体聚集时更易通过此途径传播。
三、消化道传播
食用被肠道病毒污染的食物、饮用被污染的水源等可引起消化道感染。例如,食用了被病毒污染的水果、蔬菜,或者饮用了被污染的生水,病毒会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在肠道内繁殖并引发手足口病相关症状。这种传播途径在卫生条件较差、食物和水源未得到有效安全保障的环境中更为常见,对于年龄较小、卫生习惯尚未完全养成的儿童来说,通过消化道感染的风险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