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疝是颅内压增高时脑组织移位压迫重要结构的严重并发症,小脑幕切迹疝多由幕上病变引起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加重、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等,枕骨大孔疝常由后颅窝病变所致早期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后出现呼吸循环障碍,大脑镰下疝多因一侧大脑半球占位致扣带回挤入对侧分腔有颅内压增高及对侧下肢轻瘫等且相对隐匿。
一、脑疝的定义
脑疝是指颅内压增高时,脑组织从压力较高的部位通过解剖间隙或孔道移位到压力较低的部位,从而压迫邻近的脑组织、血管及脑神经等重要结构,引发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它是颅内压增高的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二、脑疝的分型
(一)小脑幕切迹疝(颞叶疝)
多由幕上病变引起,当幕上一侧占位性病变导致颅内压增高时,颞叶的海马回、钩回等结构可通过小脑幕切迹被推移至幕下。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进一步加重,如头痛加剧、呕吐频繁等,同时可出现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患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对侧肢体肌力减弱、病理征阳性等。
(二)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
常由后颅窝病变所致,因后颅窝占位性病变使颅内压增高,小脑扁桃体及延髓可经枕骨大孔推挤向椎管内。患者早期可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表现,随后迅速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如呼吸减慢、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等,意识障碍出现较晚,瞳孔可无明显变化或忽大忽小。
(三)大脑镰下疝(扣带回疝)
多因一侧大脑半球的额、顶、颞叶存在占位性病变,导致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带回经大脑镰下孔被挤入对侧分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对侧下肢出现轻瘫、排尿障碍等,由于扣带回受压,可导致相应脑组织缺血、坏死等,但相对前两种脑疝,其临床表现相对隐匿,需结合影像学等检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