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后需立即休息制动,24至48小时内冰敷消肿、用弹性绷带适度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48小时后肿胀未消可热敷,还可辅以超短波、红外线等物理治疗,若肿胀严重、疼痛剧烈、有明显畸形或无法负重行走等要及时就医排查,有特殊病史者及儿童异常表现也需就医。
一、急性期科学处理
1.休息制动:崴脚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受伤脚踝继续负重,让其充分休息,以防止肿胀进一步加重,无论是儿童、青壮年还是老年人,均需严格执行,尤其活动量较大人群更要重视。
2.冰敷消肿:于崴脚后24~48小时内,用冰袋或毛巾包裹冰块对肿胀部位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冰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与渗出,从而减轻肿胀。需注意儿童冰敷时控制冰袋温度及时间,避免冻伤。
3.加压包扎:采用弹性绷带对崴脚部位进行适度加压包扎,发挥压迫止血、减轻肿胀作用,但包扎力度要适中,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达不到效果,不同年龄及受伤程度患者包扎力度需调整。
4.抬高患肢:将受伤脚踝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借助重力促进血液回流以减轻肿胀,休息时可在脚下垫枕头等,各年龄段患者均可采用此方法。
二、恢复期有效干预
1.热敷促进:崴脚48小时后,若肿胀仍未消退,可进行热敷,利用热传导使局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助力肿胀消退。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缓慢,热敷时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
2.物理治疗辅助:如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手段,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减轻肿胀。儿童一般不优先选择有辐射的物理治疗,可先考虑其他温和方式。
三、医疗评估与特殊情况应对
若崴脚后肿胀严重、疼痛剧烈、伴有明显畸形或无法负重行走,需及时就医行X线等检查,排查骨折等严重情况。对于有既往脚踝损伤史等特殊病史患者,更应重视及时评估;儿童崴脚后即便肿胀不严重,若出现异常表现也需及时就医排查,以保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