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是源于胎盘滋养细胞的一组疾病,包括侵蚀性葡萄胎、绒癌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侵蚀性葡萄胎多继发于葡萄胎妊娠,6个月内发病,病理有绒毛结构;绒癌可继发于多种妊娠,病理无绒毛结构;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继发于足月妊娠等,病理无绒毛结构。诊断靠多种检查,治疗以化疗为主、手术和放疗为辅,需根据个体差异制定方案,如考虑生育需求等。
一、侵蚀性葡萄胎
发病相关因素:大多继发于葡萄胎妊娠,多发生于葡萄胎排空后6个月内。其发生与葡萄胎妊娠后滋养细胞过度增生、侵蚀能力增强等有关,年龄、既往葡萄胎妊娠史等可能影响发病风险,年轻女性若有葡萄胎妊娠史需密切关注。
病理特点:显微镜下可见水泡状组织侵入子宫肌层,有绒毛结构。
二、绒癌
发病相关因素:可继发于葡萄胎妊娠,也可发生于非葡萄胎妊娠(如流产、足月产、异位妊娠后)。其发生与妊娠后滋养细胞恶变有关,不同妊娠类型后的发生风险不同,有过不良妊娠史的女性需提高警惕。
病理特点:显微镜下见滋养细胞高度增生并广泛侵入子宫肌层及血管,无绒毛结构。
三、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发病相关因素:继发于足月妊娠、流产或葡萄胎后,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与胎盘种植部位的滋养细胞异常增殖有关,其发生与妊娠类型及滋养细胞的异常生物学行为相关。
病理特点:显微镜下见肿瘤细胞主要由中间型滋养细胞组成,无绒毛结构。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测定、超声、CT、MRI等检查。治疗以化疗为主,手术和放疗为辅,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肿瘤的分型、分期等综合制定。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妊娠史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预后。例如,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在治疗时需尽可能保留生育功能,而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的患者则可根据病情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