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性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分泌或吸收失衡导致的脑室系统扩大疾病,可由先天性畸形、颅内感染、颅内出血、肿瘤等多种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脑积水及神经功能障碍等,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或MRI等检查,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脑脊液分流术等,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时机等因素有关。
1.病因:
先天性畸形:如中脑导水管狭窄、第四脑室中孔或侧孔闭锁等。
颅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可引起蛛网膜粘连,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
颅内出血:颅内出血后,血液在蛛网膜下腔积聚,可刺激蛛网膜颗粒,使脑脊液分泌增加。
肿瘤:颅内肿瘤可压迫脑脊液循环通路,导致脑积水。
其他:如颅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也可能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2.症状:
颅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等。
脑积水:头颅进行性增大,前囟扩大、饱满,头皮变薄、发亮,叩诊有破罐音,落日征。
神经功能障碍:如智力低下、运动发育迟缓、癫痫等。
其他:如有颅内感染,可出现发热、呕吐、抽搐等症状。
3.诊断:
头颅CT或MRI:可显示脑室扩大、脑实质受压等改变。
腰椎穿刺:测定脑脊液压力,了解脑脊液的循环情况。
其他:如脑电图、脑血管造影等可帮助诊断病因。
4.治疗:
病因治疗:针对脑积水的病因进行治疗,如手术治疗颅内肿瘤、抗感染治疗颅内感染等。
脑脊液分流术:将过多的脑脊液分流到腹腔或心房等部位,以降低颅内压。
其他治疗:包括脱水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等。
5.预后:
交通性脑积水的预后取决于病因、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时机等因素。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6.预防:
预防颅内感染,如积极治疗中耳炎、脑膜炎等。
避免头部外伤。
定期进行儿童保健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脑积水。
需要注意的是,交通性脑积水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