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疝是因颅内占位致压力不均使脑组织移位压迫重要结构的综合征,病理机制是分腔占位使脑组织经孔隙移位压迫,常见类型有幕上病变致的小脑幕切迹疝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等、后颅窝病变致的枕骨大孔疝有剧烈头痛等且生命体征紊乱早、大脑镰下疝有对侧下肢轻瘫等,不同人群中儿童因先天畸形等,成人因外伤等,有脑部病史者易发病,长期酗酒等增风险,需早期识别不同类型表现并针对人群预防原发病,怀疑脑疝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一、脑疝的定义
脑疝是因颅内不同部位存在占位性病变,致使颅内压力分布不均,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进而压迫脑组织、血管及脑神经等重要结构,引发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二、病理机制及常见类型
(一)病理机制
当颅内某一分腔存在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压力高于邻近分腔,促使脑组织通过生理性孔隙(如小脑幕切迹、枕骨大孔等)发生移位,此移位过程会压迫周围重要结构,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等一系列表现。
(二)常见类型
1.小脑幕切迹疝:多由幕上病变引起,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一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出现偏瘫等。
2.枕骨大孔疝:常因后颅窝病变等导致,患者会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且生命体征紊乱较早出现,如呼吸、心跳骤停可能率先发生。
3.大脑镰下疝:主要表现为对侧下肢轻瘫、排尿障碍等。
三、不同人群相关因素影响
(一)年龄因素
儿童脑疝多因先天性颅脑畸形、颅内感染等引发;成人则常见于外伤、脑出血、脑肿瘤等情况。不同年龄阶段引发脑疝的原发病因差异显著,需针对性关注。
(二)基础疾病影响
有脑部疾病病史者(如既往有脑出血、脑肿瘤等),颅内环境相对脆弱,更易因颅内压波动出现脑疝,需密切监测颅内压变化。
(三)生活方式影响
长期酗酒可能损害神经系统,增加脑部病变风险,进而提高脑疝发生几率;头部有外伤史者,颅内潜在损伤可能成为脑疝的诱因,需格外留意。
脑疝是神经科危急重症,需早期识别其不同类型的表现,针对不同人群特点,积极预防原发病因,以降低脑疝发生风险。一旦怀疑脑疝,应立即采取紧急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