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疝分为小脑幕切迹疝(幕上一侧病变致颞叶结构挤向幕下)、枕骨大孔疝(后颅窝病变等致小脑扁桃体等推挤椎管内)、大脑镰下疝(一侧大脑半球扣带回挤入对侧分腔),小脑幕切迹疝有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瞳孔改变、运动障碍表现,枕骨大孔疝有剧烈头痛、颈项强直、生命体征紊乱、瞳孔变化表现,大脑镰下疝主要有对侧下肢轻瘫等表现,治疗需立即用脱水剂降颅压、尽快去除病因、危急者尽早手术减压,儿童和老年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分类
脑疝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小脑幕切迹疝:因幕上一侧病变,使颞叶海马回、钩回通过小脑幕切迹被挤向幕下;
2.枕骨大孔疝:因后颅窝病变或颅高压,使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推挤向椎管内;
3.大脑镰下疝:一侧大脑半球的扣带回经大脑镰下孔被挤入对侧分腔。
二、临床表现
(一)小脑幕切迹疝
1.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痛加剧、呕吐频繁;
2.意识障碍:由嗜睡逐渐发展至昏迷;
3.瞳孔改变:初期病侧瞳孔短暂缩小,随后逐渐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4.运动障碍:病变对侧肢体肌力减弱或麻痹,病理征阳性,晚期出现去脑强直。
(二)枕骨大孔疝
1.剧烈头痛:呈持续性加重,伴频繁呕吐;
2.颈项强直:颈后部疼痛、强直;
3.生命体征紊乱:早期即可出现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如呼吸减慢、血压升高,晚期呼吸骤停、血压下降;
4.瞳孔改变:早期可无变化,晚期双侧瞳孔散大。
(三)大脑镰下疝
主要表现为对侧下肢轻瘫、排尿障碍等,因大脑前动脉受压导致对侧大脑半球内侧部缺血坏死所致。
三、治疗原则
1.降低颅内压:立即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等,快速静脉滴注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2.去除病因:尽快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如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切除颅内肿瘤等;
3.紧急手术:对于病情危急的脑疝患者,需尽早行手术减压,缓解脑受压状态;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患者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适当的药物使用,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其全身状况,手术及药物选择需兼顾其机体耐受性,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