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需通过详细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查体结合年龄因素评估患者,借头颅CT、MRI等明确脑瘤位置等情况,手术入路依脑瘤位置定,术中做合适头皮切口、经颅骨钻孔形成骨瓣并翻开,切开硬脑膜后在显微镜下轻柔分离脑组织暴露肿瘤区域,精细分离肿瘤与重要结构后切除,术后转运重症监护室监测生命体征等,通过影像学复查评估肿瘤切除及并发症情况。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通过详细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查体了解患者症状、体征等情况,结合年龄因素,如儿童脑瘤患者需特别关注生长发育相关表现;对老年患者需评估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以判断手术耐受性。2.影像学检查:借助头颅CT、MRI等明确脑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结构(如血管、神经等)的毗邻关系,这是确定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不同位置的脑瘤在影像学上有不同特征,需精准分析。
二、手术入路选择
1.依据脑瘤位置确定:若为大脑半球凸面肿瘤,多采用相应区域的骨瓣开颅入路;若肿瘤位于颅底,会根据具体部位选择翼点入路(适用于鞍区等部位肿瘤)、乙状窦后入路(适用于后颅窝肿瘤)等,不同入路的选择需综合考虑脑瘤解剖位置及周围重要结构分布情况。
三、术中操作
1.头皮及颅骨处理:做合适头皮切口,经颅骨钻孔后形成骨瓣并翻开,此过程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风险。2.硬脑膜切开与脑组织暴露:切开硬脑膜后,在显微镜下轻柔分离脑组织,依据术前影像学定位精准暴露肿瘤区域,对于儿童患者,操作需格外轻柔,防止对发育中的脑组织造成额外损伤。3.肿瘤切除:在显微镜下仔细分离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逐步切除肿瘤,操作需精准,以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功能,如涉及语言中枢、运动中枢等区域的肿瘤,更要精细操作避免术后出现相应功能障碍。
四、术后相关情况
1.术后监护:患者转运至重症监护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不同年龄患者术后监护重点有差异,儿童需关注生长发育相关指标及神经系统恢复情况。2.后续监测:术后需通过影像学复查(如头颅MRI等)评估肿瘤切除程度及有无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发生,以便及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