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的非药物干预包括心理行为治疗中的认知行为疗法需专业人员指导帮患儿正确认识减轻负担且家长避免不当反应营造宽松氛围、习惯逆转训练需专业人员指导教导患儿对抗抽动,生活方式调整要保证充足规律睡眠、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刺激及不过度疲劳维持规律节奏,药物治疗需医生评估病情后选择优先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且影响生活学习时谨慎用药并监测反应。
一、非药物干预
(一)心理行为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需由专业人员对患儿及家长进行指导,帮助患儿正确认识抽动症,减轻其因抽动产生的心理负担,使其能以平和心态对待自身症状,家长应避免对患儿抽动行为进行过度关注、责备等不当反应,营造宽松家庭氛围,减少患儿因外界压力导致抽动加重的情况,该方法对缓解轻中度抽动症状有一定作用,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规范认知行为治疗可改善患儿心理状态及抽动表现。
2.习惯逆转训练:可教导患儿意识到抽动前的感觉,并通过主动的替代行为来对抗抽动,帮助患儿逐步控制抽动发作,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对部分患儿的抽动症状有改善效果,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训练。
(二)生活方式调整
1.睡眠管理:保证患儿充足且规律的睡眠,学龄前儿童一般需10-13小时睡眠,学龄儿童需9-11小时睡眠,良好睡眠有助于机体恢复,对抽动症状的控制有积极意义,研究发现睡眠不足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所以要合理安排患儿作息时间,避免熬夜等情况。
2.避免诱因:减少患儿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可能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同时避免过度疲劳,因为过度疲劳可能会促使抽动症状发作或加重,让患儿保持适度的活动量但不过度劳累,维持规律健康的生活节奏。
二、药物治疗
需由医生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等具体情况评估后选择药物,例如可选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但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医生会综合考虑患儿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是否用药及选择合适药物,由于低龄儿童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相对较高,所以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只有在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且病情影响患儿生活学习等情况下才会谨慎使用药物,并密切监测患儿用药后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