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具不自主突发快速重复肌肉抽动伴不自主发声及秽语等特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有运动性抽动(早期简单后期复杂)和发声性抽动(简单复杂),病因包括遗传、神经生化、心理、环境等因素,诊断依据典型表现结合病史询问等检查并排除其他类似疾病,治疗原则有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需家长关注患儿心理保证规律作息营造轻松环境促进身心健康。
一、定义
小儿抽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特征为不自主、突发、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常伴不自主发声及秽语。
二、临床表现
(一)运动性抽动
早期多为简单运动抽动,如眨眼、耸鼻、歪嘴、耸肩等,随病情进展可发展为复杂运动抽动,表现为肢体复杂动作,如蹦跳、旋转、触摸异物等。
(二)发声性抽动
可出现简单发声抽动,如清嗓子、咳嗽声等,也可出现复杂发声抽动,表现为重复无意义词语(秽语)等。
三、病因
(一)遗传因素
有家族聚集性,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在小儿抽动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相关基因变异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二)神经生化因素
涉及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如多巴胺代谢异常可能参与抽动症状的产生。
(三)心理因素
儿童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心理因素可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如学习压力、家庭环境不和谐等。
(四)环境因素
围生期并发症(如早产、窒息等)、感染(如链球菌感染)等环境因素可能与小儿抽动症发病相关。
四、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脑电图、头颅影像学等辅助检查,需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舞蹈病、癫痫肌阵挛等。
五、治疗原则
(一)心理行为治疗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儿及家长正确认识疾病,减轻心理负担,避免过度关注抽动症状,通过放松训练等缓解紧张情绪。
(二)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用相应药物,如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等,但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避免不恰当用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家长密切关注其心理状态,避免因抽动症状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生活中应保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情绪紧张等诱发因素,营造轻松的生活环境,促进患儿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