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疝是因颅内压增高致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经间隙孔道压迫邻近组织神经血管引发严重症状的综合征,分类有小脑幕切迹疝(颅内压增高症状加重、意识障碍进行性恶化等)、枕骨大孔疝(剧烈头痛呕吐等、生命体征紊乱早意识障碍晚)、大脑镰下疝(一侧大脑半球占位致对侧下肢轻瘫等),病因主要是颅脑外伤等致颅内压增高,有头痛加剧等颅内压增高一般表现,靠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原则是迅速降颅压解除危象,用脱水剂等并治原发病,儿童颅骨骨缝未闭表现不典型需密切观察,老年伴基础病治疗需兼顾,妊娠期优先保孕妇生命选对胎儿影响小措施。
一、脑疝的定义
脑疝是因颅内压增高,致使脑组织从压力较高区域向压力较低区域移位,经颅内生理性间隙或孔道,压迫邻近脑组织与神经血管,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二、分类及表现
(一)小脑幕切迹疝
颅内压增高症状加重,意识障碍呈进行性恶化,患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且对光反射消失,对侧肢体出现偏瘫等表现。
(二)枕骨大孔疝
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等表现,生命体征紊乱出现较早,意识障碍出现较晚,瞳孔可忽大忽小,呼吸骤停突发。
(三)大脑镰下疝
多由一侧大脑半球占位病变引起,表现为对侧下肢轻瘫、排尿障碍等。
三、病因
主要是各种因素导致颅内压增高,例如颅脑外伤、颅内肿瘤、脑出血、颅内感染等。
四、临床表现
除上述不同类型特有表现外,一般还会有头痛加剧、呕吐频繁、躁动不安等颅内压增高表现。
五、诊断
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颅内病变与脑疝类型。
六、治疗
治疗原则为迅速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疝危象。可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切除颅内肿瘤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因颅骨骨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表现不典型,需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脑疝迹象并处理。
老年患者:常伴基础疾病(如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治疗脑疝时需兼顾基础疾病控制,注重用药安全性与耐受性。
妊娠期女性:发生脑疝时需权衡对胎儿与孕妇影响,优先保障孕妇生命安全,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