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的检查包括影像学、实验室及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中头颅CT可初步筛查,头颅MRI诊断价值优于CT;实验室检查的脑脊液检查有助于诊断但有风险;病理学检查的活检是确诊金标准,能明确病理类型,不同年龄患者活检需注意相关情况且活检前要完善检查排除禁忌证。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是脑肿瘤初步筛查常用的检查方法,能快速显示颅内结构,发现较大的肿瘤病灶,可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是否有钙化等情况,对于出血性脑肿瘤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清晰显示高密度的出血灶。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均可进行头颅CT检查,但对于孕妇需谨慎,因为CT有一定辐射,应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检查。
2.头颅MRI(磁共振成像):对脑肿瘤的诊断价值优于CT,它可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后颅窝、脑干等部位的肿瘤以及小的肿瘤病灶显示更具优势,还能更好地鉴别肿瘤的性质是囊性、实性还是囊实性等。一般人群均可进行头颅MRI检查,但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金属假牙等)的人群需提前告知医生,评估是否适合进行该项检查。对于儿童,MRI无辐射,相对更为安全,能更好地评估脑肿瘤对儿童生长发育相关结构的影响。
二、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对于怀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患者,有时需要进行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检查。通过检查脑脊液中的细胞成分、蛋白含量、糖和氯化物水平以及是否存在肿瘤细胞等,有助于诊断脑肿瘤以及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等。但该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如引发头痛、低颅压、感染等,对于有颅内高压、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的人群需要谨慎操作。
三、病理学检查
1.活检:是确诊脑肿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除部分肿瘤组织或者穿刺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能够明确肿瘤的具体病理类型,如胶质瘤的不同分级、脑膜瘤的亚型等,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至关重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活检的操作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儿童进行活检时需要特别注意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以及术后的护理,以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身体的耐受情况等。活检前需要完善相关检查,排除禁忌证,如凝血功能是否正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