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病原体为EV71和CVA16等通过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有普通型和重症型等临床表现依据临床表现等诊断夏秋季高发普通型对症支持治疗重症型需住院救治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环境清洁接种疫苗婴幼儿需密切观察年长儿需隔离并养成好习惯。
一、定义与病原体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等,通过密切接触、飞沫等途径传播,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二、临床表现
1.普通型:初期多有发热,随后出现手、足、口、臀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一般病程1~2周,预后良好。
2.重症型:少数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如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等)、呼吸系统受累(如呼吸浅促、呼吸困难、发绀等)、循环系统受累(如面色苍白、心率增快、四肢发凉等)表现,需高度警惕。
三、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符合手足口病特征,结合近期有手足口病流行地区旅居史或接触史,实验室通过核酸检测等发现肠道病毒即可确诊。
四、流行病学特点
手足口病夏秋季高发,5岁以下儿童为主要易感人群,可通过密切接触患儿的分泌物、排泄物,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飞沫等途径传播。
五、治疗原则
普通型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退热、保持皮肤清洁等;重症型需及时住院,采取如降低颅内压、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相应的支持对症措施,积极救治。
六、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换衣物等。
2.环境清洁:定期对儿童居住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及时清理患儿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3.疫苗接种: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5岁儿童接种。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体温、呼吸等情况,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因其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需更精细的护理与监测。
年长儿:虽病情多为普通型,但仍需注意隔离,避免将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同时提醒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减少疾病传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