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是一种神经系统病症,由多种病因引起,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意识障碍等,检查包括头颅CT、MRI、腰椎穿刺等,治疗方法有病因治疗、脱水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侧脑室穿刺引流等,预后取决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得当。
1.病因
颅内压增高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颅脑损伤:如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
颅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
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脑脓肿等。
脑积水:脑脊液循环受阻导致脑室系统扩张。
其他:如高原性脑水肿、肝肾功能衰竭等。
2.症状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胀痛或爆裂样痛,晨起或低头时加重,常伴有恶心、呕吐。
呕吐:呈喷射性,与饮食无关。
视神经盘水肿:表现为视神经盘充血、水肿,视力减退,严重者可出现失明。
意识障碍:轻者出现嗜睡、反应迟钝,重者可出现昏迷。
其他:如头晕、复视、癫痫发作等。
3.检查
怀疑颅内压增高时,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包括:
头颅CT:可了解颅内有无病变,如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积水等。
头颅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有助于发现颅内的病变。
腰椎穿刺:测定颅内压,同时可检测脑脊液的成分,有助于诊断颅内感染等疾病。
其他检查:如脑电图、脑血管造影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4.治疗
颅内压增高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病因治疗:针对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手术清除血肿、抗感染治疗等。
脱水治疗: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剂,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颅内压增高。
侧脑室穿刺引流:适用于脑积水患者,通过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
其他治疗:如过度换气、低温冬眠等。
5.预后
颅内压增高的预后取决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是否及时得当。部分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颅内压可恢复正常,症状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
需要注意的是,颅内压增高是一种严重的疾病,若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