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是起病于儿童早期与遗传等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核心特征为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及兴趣狭窄儿童患者需早期关注疑似迹象寻专业评估干预生活照料尊重刻板行为特点逐步引导适应多样环境遵循优先非药物干预原则促社交沟通等发展。
一、自闭症的定义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与遗传、神经生物学等因素相关,其核心特征是持续存在的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以及兴趣狭窄等。
二、主要表现
(一)社交沟通障碍
1.婴儿期表现:出生后6个月内可能出现对他人呼唤缺乏反应,难以建立正常的目光对视,对父母的亲近缺乏情感回应等。例如,当家长逗弄时,患儿不会像正常儿童那样露出愉悦表情并做出相应互动反应。
2.幼儿期表现:不愿与同伴进行交往游戏,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意图,不能根据社交情境调整自身行为,如在集体活动中不会主动参与合作性游戏,无法领会他人的表情、手势等非语言沟通信号。
(二)重复刻板行为
患儿常出现重复性、刻板性的动作或行为模式,如反复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且这些行为往往无明显目的。同时,对物品的摆放、使用方式有严格固定的要求,不容许任何改变,若被打断会出现明显情绪反应。例如,坚持只穿某一件特定款式的衣服,若被更换则会哭闹不安。
(三)兴趣狭窄
对某些特定的物品或活动表现出过度专注的兴趣,范围相对局限。比如只对某一种类型的玩具(如旋转类玩具)情有独钟,反复进行操作;或者长期沉迷于观看某一部动画片,对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缺乏兴趣。这种兴趣狭窄的表现会限制患儿接触多样的外界刺激和体验。
三、特殊人群相关注意事项
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早期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若发现有疑似自闭症的迹象应尽早寻求专业医疗评估和干预。在生活照料中,要尊重患儿的刻板行为特点,尽量在不影响其安全和基本生活的前提下,逐步引导其适应更丰富多样的环境,但避免强行改变其已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而给患儿造成过大心理压力。同时,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在社交沟通和行为表现上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差异,需根据儿童的实际年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和早期干预措施实施,遵循优先非药物干预的原则,以促进患儿最大程度地发展社交沟通能力、减少刻板行为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