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肌性斜颈是小儿骨科常见因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致头颈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的先天性畸形,病因有胎儿宫内位置异常致肌纤维挛缩及分娩时胸锁乳突肌受压牵引致血肿机化挛缩,临床表现为出生后数周可在胸锁乳突肌中下段触及质硬无压痛肿块、随月龄增长斜颈渐明显伴颜面部不对称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及超声检查,治疗分6月内非手术包括按摩热敷和体位矫正,6月以上保守无效或重的考虑胸锁乳突肌切断术,温馨提示家长需早观察早干预,非手术遵指导轻柔操作,手术选合适时机并配合康复训练。
一、定义
婴儿肌性斜颈是指婴儿出生后因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导致头颈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的先天性肌性畸形,是小儿骨科常见疾病。
二、病因
1.胎儿宫内因素:胎儿在子宫内位置异常,如胎位不正、脐带绕颈等,可致一侧胸锁乳突肌受压缺血,引发肌纤维性挛缩。
2.胸锁乳突肌缺血性坏死:分娩时胸锁乳突肌受产道挤压或牵引,导致局部血管损伤、出血,进而形成血肿,后期血肿机化、挛缩,引起斜颈。
三、临床表现
1.肿块:多数患儿出生后1-2周可在胸锁乳突肌中下段触及椭圆形或圆形肿块,质硬,无压痛。
2.斜颈:头偏向患侧,面部转向健侧,随月龄增长,斜颈逐渐明显,可伴有颜面部不对称,患侧眼位置低于健侧,双侧面部、耳廓、眼裂等不对称。
四、诊断
1.体格检查:观察头颈部姿势,触摸胸锁乳突肌有无挛缩肿块。
2.辅助检查:超声检查可协助判断胸锁乳突肌厚度、回声等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6个月以内婴儿,包括:
按摩热敷:由专业人员轻柔按摩患侧胸锁乳突肌,配合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挛缩。
体位矫正:家长可通过调整婴儿睡眠及日常体位,引导头颈部向健侧转动,利用重力作用纠正斜颈。
2.手术治疗:对于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较重的患儿,可考虑行胸锁乳突肌切断术,解除肌肉挛缩,改善畸形。
六、温馨提示
家长观察:家长需密切观察婴儿颈部情况,早期发现肿块及斜颈表现,及时就医干预。
非手术治疗注意:非手术治疗过程中要遵循专业指导,按摩热敷时动作需轻柔,避免损伤婴儿皮肤及肌肉。
手术治疗时机:手术应选择合适时机,充分评估患儿病情后由专业医生决定,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