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疝是因颅内病变致颅内压力分布不均使部分脑组织经生理性孔隙移位引发的危急状况,常见病因有颅脑外伤、颅内肿瘤等多种病变,病理生理是颅内分腔压力不均衡致脑组织移位压迫相关结构,不同类型脑疝有相应临床表现,诊断依赖病史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需立即降颅内压并去除病因,儿童颅骨未完全骨化脑疝发生后进展更迅速,老年人恢复能力差治疗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一、定义
脑疝是因颅内病变致颅内压力分布不均,部分脑组织经生理性孔隙移位至压力较低部位,引发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的危急状况。
二、分类
1.小脑幕切迹疝:多由一侧颞叶或大脑半球外侧占位病变引起,颞叶海马回、钩回经小脑幕切迹挤向幕下,早期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加重、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患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对侧肢体偏瘫等。
2.枕骨大孔疝:常由后颅窝病变导致,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挤至椎管内,患者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表现,生命体征紊乱出现早,早期可突发呼吸骤停,意识障碍出现较晚。
3.大脑镰下疝:因一侧大脑半球占位病变致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扣带回经大脑镰下孔挤至对侧,一般症状较轻,表现为对侧下肢轻瘫、排尿障碍等。
三、病因
常见病因包括颅脑外伤、颅内肿瘤、颅内脓肿、颅内血肿、脑血管意外等,上述病变可致颅内各分腔压力不均衡,诱发脑疝。
四、病理生理
颅内某部分容积增加时,该分腔压力高于邻近分腔,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压迫脑干、血管及脑神经等结构,引发脑干缺血、变形、移位,加重颅内压增高,形成恶性循环。
五、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脑疝具相应表现:小脑幕切迹疝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加重、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瞳孔及肢体运动异常;枕骨大孔疝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及早期呼吸骤停;大脑镰下疝有对侧下肢轻瘫、排尿障碍等。
六、诊断
依赖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清晰显示脑结构移位情况,助明确脑疝类型与病因。
七、治疗原则
脑疝属神经外科急诊重症,需立即降颅内压(如快速静脉输注甘露醇等脱水剂),并尽快去除病因(如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切除颅内肿瘤等)。特殊人群中,儿童因颅骨未完全骨化,颅内压增高时颅骨稍扩张可延缓脑疝发生,但发生后病情进展更迅速,需积极抢救;老年人脑疝后恢复能力差,治疗时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