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多见于6-18个月婴幼儿,先突发高热3-5天,热退疹出,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先颈、躯干后蔓延至面、四肢,有轻度呼吸道、消化道症状及个别耳后、枕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家长需密切观察,发热时补水分、休息,高热用物理降温,保持皮肤清洁,异常及时就医
1.发热表现:
突发高热:多见于6-18个月的婴幼儿,体温通常突然升高,可达39-40℃甚至更高,发热一般持续3-5天。在发热期间,患儿精神状态可能相对较好,也可能有轻微烦躁等表现,这与个体差异有关。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幼儿急疹发热初期,多数患儿体温上升迅速,且以稽留热或弛张热形式为主。
热退疹出:发热持续3-5天后体温突然下降,同时或稍后皮肤出现皮疹,这是幼儿急疹的典型特征之一。体温下降时可能伴有轻微出汗等表现。
2.皮疹特点:
皮疹形态: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直径约2-5毫米,皮疹先发生于颈部和躯干,然后迅速蔓延至面部和四肢。皮疹通常为散在分布,不融合,一般24小时内出齐。例如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皮疹出齐后可在1-2天内消退,不留色素沉着,也不脱屑。
分布范围:皮疹主要分布在躯干部,逐渐扩散到颈部、面部、上肢和下肢等部位,面部和四肢远端皮疹相对稀疏。
3.其他伴随症状:
呼吸道症状:部分患儿可能伴有轻度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但一般症状较轻。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可能累及上呼吸道黏膜,不过与其他严重呼吸道感染相比,症状不重。
消化道症状:少数患儿可能出现轻度腹泻、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这与病毒感染影响胃肠道功能有关,但通常程度较轻,不会对患儿造成严重的营养障碍等问题。
耳部症状:个别患儿可能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轻度肿大,但一般无明显压痛等异常表现,这是机体免疫反应的一种体现,淋巴结肿大通常在皮疹消退后也会逐渐恢复正常。
对于幼儿急疹患儿,尤其是低龄婴幼儿,家长需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皮疹情况。在发热期间要注意给患儿适当补充水分,保证充足休息。因为低龄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高热时需注意采取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等部位,但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降温方法。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患儿搔抓皮疹,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如果患儿出现精神萎靡、持续高热不退或其他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