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71型及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等肠道病毒引起,传播途径包括消化道、密切接触、呼吸道飞沫,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婴幼儿感染后更易现重症,生活在人员密集卫生差环境或有接触史者风险高,临床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皮疹伴发热,少数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等重症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一、病原体类型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的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以及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等肠道病毒。
二、传播途径
1.消化道传播:可通过饮用被肠道病毒污染的水、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等途径感染,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在肠道内繁殖并引发感染相关病理过程。
2.密切接触传播:与手足口病患者握手、拥抱,共用玩具、餐具、毛巾等密切接触行为,都可能导致病毒传播,因为病毒可附着在这些物品表面,健康人接触后经手接触口而感染。
3.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打喷嚏、咳嗽时产生的含有病毒的飞沫,可在空气中传播,其他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
三、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影响
1.好发年龄:主要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这是由于该年龄段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肠道病毒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
2.性别差异:不同性别儿童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婴幼儿(年龄较小的儿童)因机体各系统发育不成熟,感染手足口病后相较于年长儿童更易出现重症表现,如脑膜炎、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需格外关注。
3.生活方式影响:若儿童经常处于人员密集、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感染肠道病毒引发手足口病的风险会增加。例如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聚集场所,病毒传播几率较高。
4.病史相关:对于有手足口病患儿接触史的儿童,属于高危人群,需密切观察其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
四、临床主要表现及重症情况
1.一般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可伴有发热症状,多数患儿症状较轻,经过对症处理后一般在1-2周内可康复。
2.重症情况:少数患儿,尤其是由EV71感染的患儿,可能出现重症表现,如脑膜炎、脑炎、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对于感染手足口病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要密切监测体温、精神状态等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重症迹象并给予相应医学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