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发,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初期常发热且手、足、口腔等部位现皮疹或疱疹,部分伴咳嗽等症状,少数重症有神经系统等受累表现,呈全球性分布,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可通过密切接触等传播,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尤其重症患儿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来明确诊断与评估严重程度。
一、基本特征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引起,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临床表现方面:多数患儿初期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同时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皮疹通常为斑丘疹、疱疹,质地较硬,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精神差等症状;少数重症患儿可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受累表现,如精神萎靡、嗜睡、易惊、头痛、呕吐、呼吸浅促、心率增快、四肢发凉、血压升高或下降等。流行病学特点上,该病呈全球性分布,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可通过密切接触、飞沫、被污染的物品等传播。
二、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具备手、足、口、臀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同时伴有发热,是重要的临床诊断线索。需注意皮疹疱疹的典型特征,如分布于手、足的掌侧、指(趾)背及侧缘,口腔黏膜疹多出现于舌、颊黏膜、硬腭等处,开始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疼痛明显。
(二)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前1~2周有手足口病患儿接触史,或处于手足口病流行地区,有助于支持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测: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病毒核酸,若结果阳性可明确病原体类型;也可进行病毒分离,从患儿咽拭子、粪便或疱疹液中分离出肠道病毒,但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
2.血清学检测: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肠道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特异性IgG抗体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辅助诊断,但一般不作为常规诊断手段,多用于回顾性调查。
诊断时需综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尤其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对于5岁以下出现手、足、口皮疹疱疹伴发热的患儿,应高度警惕手足口病,及时进行相应诊断评估。特殊人群如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需加强监测;有基础病史的患儿需注意基础病对病情的影响及与手足口病表现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