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绞痛是婴儿期常见功能性胃肠紊乱多发生于特定阶段男婴多见具反复剧烈哭闹等特征伴面部潮红等症状,可能因胃肠道发育不成熟、喂养因素、神经发育不完善所致,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诊断需排除器质性疾病,非药物干预有腹部按摩、襁褓包裹、保持合适体位等,特殊人群中母乳喂养婴儿母亲需注意饮食,人工喂养婴儿要正确冲调奶粉等,早产儿需更精心护理。
一、定义与发病情况
肠绞痛是婴儿期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紊乱现象,多发生于出生后2-4周至3-4个月的婴儿,男婴相对多见,其特征为婴儿无明显诱因的反复剧烈哭闹等一系列表现。
二、典型表现
婴儿会出现突然且剧烈的哭闹,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同时常伴有面部潮红、腹部膨隆、双腿向上蜷曲等症状,排气或排便后哭闹症状可能稍有缓解,但易反复出现。
三、可能原因
1.胃肠道发育不成熟:婴儿肠道神经调节功能及消化酶分泌等尚未完善,肠道蠕动不协调,易导致肠胀气进而引发绞痛。
2.喂养因素:喂养时婴儿吸入过多空气、乳糖不耐受(母乳或奶粉中乳糖消化障碍)等,均可引起肠道不适从而诱发肠绞痛。
3.神经发育不完善:婴儿神经发育尚不成熟,对肠道蠕动的控制能力差,也易出现肠绞痛表现。
四、诊断方式
主要依据婴儿典型临床表现进行诊断,需通过医生检查排除肠梗阻、肠套叠等器质性疾病,因这些器质性疾病虽也可能有类似哭闹等表现,但有其自身病理特征,需与之鉴别。
五、非药物干预措施
1.腹部按摩:以婴儿脐部为中心,用轻柔的力度顺时针按摩其腹部,可帮助肠道排气,缓解因肠胀气导致的不适。
2.襁褓包裹:用襁褓适当包裹婴儿,模拟子宫环境,给婴儿带来安全感,减少因惊跳反射引起的身体不适,从而减轻肠绞痛相关表现。
3.保持合适体位:喂奶后将婴儿竖抱并轻拍背部拍嗝,或让婴儿趴在成人肩上,有助于排出吸入的空气,缓解肠道不适。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母乳喂养婴儿:母亲需留意自身饮食,避免食用易产气(如豆类等)或可能引起婴儿过敏的食物,以防通过母乳影响婴儿肠道功能,加重肠绞痛。
2.人工喂养婴儿:要注意正确冲调奶粉,避免奶液中空气过多,同时关注婴儿是否存在乳糖不耐受等情况,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更换合适的奶粉。
3.早产儿:由于其胃肠道发育较足月儿更不成熟,发生肠绞痛的风险相对更高,护理时需更加精心,如腹部按摩时力度要更轻柔,密切观察婴儿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缓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