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增生是骨骼退变现象表现为骨骼边缘形成骨性增生物,病因有年龄增长、长期劳损、创伤、先天性关节结构异常等,好发于颈椎、腰椎、膝关节、足跟等部位且不同部位症状不同,诊断靠影像学检查,老年人需避免关节过度劳累并适度温和运动保暖,长期重体力劳动者要合理保护关节,有先天性关节结构异常者需定期检查及时就医。
一、定义
骨质增生是一种常见的骨骼退变现象,医学上称为骨赘,是人体骨骼为适应力学变化、维持机体平衡而出现的自我保护机制,表现为骨骼边缘形成骨性增生物。
二、病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磨损,机体为修复和稳定关节,会促使骨质增生形成,老年人是高发人群。
2.长期劳损: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关节活动的人群,关节反复损伤,易引发骨质增生,如长期伏案工作者颈椎易出现骨质增生,长期站立行走者膝关节易受累。
3.创伤:关节部位曾受外伤,恢复过程中可能刺激骨质异常增生。
4.先天性关节结构异常:部分人群先天关节结构发育异常,导致关节受力不均衡,易诱发骨质增生。
三、好发部位
常见于颈椎、腰椎、膝关节、足跟等部位,颈椎骨质增生易压迫神经引起上肢不适,腰椎骨质增生可能导致腰痛及下肢放射痛,膝关节骨质增生会造成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足跟骨质增生则表现为足跟疼痛、行走困难。
四、症状表现
不同部位骨质增生症状各异,如颈椎骨质增生可能出现上肢麻木、疼痛、头晕等;腰椎骨质增生可致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间歇性跛行等;膝关节骨质增生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时弹响或卡顿;足跟骨质增生会有足跟刺痛,晨起或休息后初次行走时疼痛明显,活动后稍缓解但久站久行后加重。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X线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可清晰显示骨质增生的部位、形态及程度;CT能更精准观察骨质增生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RI则对软组织及神经受压情况显示更佳,有助于全面评估病情。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骨质增生发生率高,需避免过度劳累关节,可适度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游泳等,以维持关节灵活性,同时注意保暖,减轻关节负担。
长期重体力劳动者:应注意工作中合理保护关节,避免长时间高强度劳作,工作间隙适当休息放松关节,可通过佩戴护具等方式减少关节损伤风险。
有先天性关节结构异常者:需定期进行关节检查,密切关注关节状况,出现不适及时就医,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