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诊断评估需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初步判断并分型,治疗分保守(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固定并锻炼)和手术(适用于移位明显等用内固定恢复),术后康复早期促循环防血栓,中晚期强化肌力等,特殊人群老年需抗骨质疏松护理康复循序渐进,儿童要少损骨骺谨慎手术监测康复。
一、诊断评估
1.体格检查:仔细检查患肢有无肿胀、畸形、压痛,评估膝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初步判断骨折可能情况。2.影像学检查:X线可初步显示骨折大致形态,CT及三维重建能精准呈现骨折移位、关节面塌陷等细节,依据Schatzker等分型明确骨折类型,以此指导后续治疗方案选择。
二、治疗方案选择
(一)保守治疗
1.适用情形:针对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移位<2mm、关节面塌陷<2mm等)的胫骨平台骨折。2.处理举措:采用长腿石膏托或支具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或屈曲15°-30°位,固定期间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感觉等,定期复查影像学监测骨折对位对线,早期开展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功能锻炼,预防肌肉萎缩。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骨折移位明显、关节面塌陷>2mm、合并膝关节韧带损伤等情况需手术干预。2.手术方式:依据骨折分型选取合适内固定,如钢板螺钉内固定等,通过手术恢复胫骨平台关节面平整及下肢力线,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术后尽早开展康复干预。
三、术后康复要点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术后1周内进行足趾屈伸、踝关节泵运动等,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术后2-6周依骨折愈合状况逐步增加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训练,可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被动或助力屈伸练习,避免过度活动致内固定松动。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强化膝关节肌力训练,如直腿抬高训练等,逐步增加负重,从部分负重过渡到完全负重,同时持续改善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膝关节正常功能。3.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后):进一步强化膝关节肌力和稳定性训练,恢复正常步态,可开展低强度体育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及再次受伤。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骨质疏松,治疗中除关注骨折复位固定外,注重抗骨质疏松治疗,如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改善骨质量,固定期间加强护理防卧床并发症,康复训练循序渐进,防范因骨质疏松致骨折再移位。2.儿童患者:儿童胫骨平台骨折需考量生长发育因素,治疗时尽量减少对骨骺损伤,手术选择谨慎,保守治疗需密切监测骨折愈合及下肢生长情况,康复训练兼顾促进骨折愈合与不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