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是头部受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短暂脑功能障碍,无肉眼可见器质性损伤但有功能紊乱。其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逆行性遗忘及其他症状,诊断靠明确外伤史、临床表现及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辅助检查,治疗需休息、对症及密切观察,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有慢性综合征,儿童预后相对较好但也需关注。
一、定义与机制
脑震荡是头部遭受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的短暂脑功能障碍。其机制目前认为可能与暴力作用于头部时,引起的脑细胞功能紊乱有关,并非脑组织有肉眼可见的器质性损伤,但可能存在分子水平的改变等。
二、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受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很少超过半小时。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后短暂发愣等情况。
2.逆行性遗忘:清醒后对受伤当时的情况及受伤前一段时间的事情不能回忆,但对往事(如童年经历等)仍能清楚回忆。
3.其他症状: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失眠等症状,这些症状可在数周内逐渐消失,但也有部分人持续较长时间。儿童可能还会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如易激惹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1.病史: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
2.临床表现:根据上述典型的意识障碍、逆行性遗忘等表现。
3.辅助检查: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这是与颅内出血等严重颅脑损伤的重要鉴别点。对于儿童,头颅CT检查需谨慎权衡辐射风险,但在必要时仍需进行以排除其他严重情况。
四、治疗原则
1.休息:受伤后需卧床休息1-2周,让大脑得到充分的恢复时间。儿童尤其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因为儿童的大脑仍在发育中,过度活动可能影响恢复。
2.对症治疗:对于头痛、头晕等症状,可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但需避免不恰当的药物使用。如果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可适当调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3.密切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等情况,如有头痛加剧、意识障碍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复查头颅CT等检查,以排除迟发性颅内血肿等情况。对于儿童,要更加频繁地观察其精神状态和生命体征变化,因为儿童的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
五、预后情况
大多数脑震荡患者预后良好,经过休息和对症治疗后,症状可在数周内逐渐消失,不会留下明显的后遗症。但少数患者可能会有长期的头痛、头晕等慢性脑震荡综合征表现。儿童一般预后相对较好,但也需要密切关注其恢复过程,因为儿童的个体差异以及脑部发育情况可能影响预后。如果儿童在脑震荡后出现持续的精神萎靡、呕吐频繁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