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常见原发性颅内恶性肿瘤依世卫组织分级分四级且各有特点发病与遗传、环境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因部位不同有神经系统及颅内压增高症状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诊断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儿童和老年患者有相应治疗注意事项。
一、定义
脑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为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所有原发性脑肿瘤的45%左右,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标准分为Ⅰ级(良性)、Ⅱ级(非典型)、Ⅲ级(间变)、Ⅳ级(胶质母细胞瘤,高度恶性)。
二、分型及特点
1.Ⅰ级:生长缓慢,边界相对清晰,手术完整切除后预后较好,但部分可能复发恶变。
2.Ⅱ级:为低度恶性,肿瘤细胞有一定侵袭性,复发后易进展为高级别胶质瘤。
3.Ⅲ级:侵袭性较强,进展较快,预后较Ⅱ级差。
4.Ⅳ级:恶性程度最高,生长迅速,易复发,患者预后通常不佳。
三、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IDH基因突变、1p/19q共缺失等特定基因改变,遗传易感性可增加发病风险。
2.环境因素: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如职业性辐射暴露)、某些化学物质(如多环芳烃类)等可能与脑胶质瘤发病相关。
四、临床表现
因肿瘤所在部位不同而异,常见表现包括: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呕吐(多为喷射性)、癫痫发作、视力障碍、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认知功能减退等。
颅内压增高症状:肿瘤占位效应可导致颅内压升高,出现头痛进行性加重、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是重要诊断手段,可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增强MRI有助于区分肿瘤与水肿。
2.病理活检:通过手术切除或穿刺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是确诊脑胶质瘤的金标准,可明确肿瘤的病理分级及分子特征。
六、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以减轻肿瘤负荷,改善症状,高级别胶质瘤术后常需辅助治疗。
2.放疗: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复发风险,适用于多数脑胶质瘤患者,尤其是高级别胶质瘤。
3.化疗:常用替莫唑胺等药物,可与放疗联合应用(同步放化疗)或单独用于复发肿瘤的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脑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与成人有差异,治疗需综合考虑年龄、肿瘤分级等,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如在保证肿瘤控制的前提下尽量保留神经功能。
老年患者: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心肺功能等,选择相对温和的治疗策略,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