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需行影像学与全身状况评估,体位按脑膜瘤具体部位选取,切口依肿瘤所在部位设计,肿瘤暴露借助精准定位技术,切除时遵由浅入深等原则精细操作,切除后彻底止血并逐层缝合头皮切口,术后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关注恢复与并发症。
一、术前准备
1.影像学评估:通过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明确脑膜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重要结构(如血管、神经)的毗邻关系,这是制定手术方案的关键依据,不同位置的脑膜瘤手术操作细节会因肿瘤与周围结构关系不同而调整。
2.全身状况评估:对患者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进行全面评估,若存在心功能不全、肺功能障碍等情况,需先进行相应治疗改善机体状况,以提高手术耐受性;同时要了解患者有无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必要时进行纠正。
二、体位摆放
根据脑膜瘤的具体部位选择合适体位。例如,大脑凸面脑膜瘤多采用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并固定;颅底部位的脑膜瘤可能需采用侧卧位、坐位等特殊体位,确保术区充分暴露且患者呼吸、循环等生理功能不受影响,儿童患者因身体柔韧性等特点,体位摆放需更加轻柔、精准以避免额外损伤。
三、切口选择
依据肿瘤所在部位设计相应切口。若为大脑凸面脑膜瘤,常设计马蹄形或弧形切口;颅底脑膜瘤的切口则根据其累及的颅底部位规划,切口需能充分暴露手术区域,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不同年龄患者因头皮厚度、颅骨特点等差异,切口设计要兼顾暴露效果与术后美观及恢复。
四、肿瘤暴露
通过颅骨钻孔后扩大形成骨窗,对于颅底脑膜瘤可能需要磨除部分颅骨来充分暴露病变区域。在此过程中,借助神经导航等精准定位技术,避免损伤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等结构,儿童患者由于颅骨较薄、神经血管发育特点,操作需更精细,防止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五、肿瘤切除
在显微镜下精细操作,遵循由浅入深、由周边向中心的原则分离肿瘤与周围脑组织、血管、神经等结构。对于与重要结构紧密粘连的肿瘤组织,采用分块切除等精细方法,尽量完整切除肿瘤,最大程度保护周围正常结构功能,此过程需严格依据术前影像学评估精准操作,不同年龄患者因脑组织可塑性等差异,切除时需考虑对脑功能的影响及术后恢复情况。
六、止血与缝合
肿瘤切除后彻底止血,可采用电凝止血、止血材料填塞等方法确保术区无活动性出血。然后逐层缝合头皮切口,儿童患者切口缝合需更加精细,减少术后瘢痕形成,术后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促进患者恢复,关注不同年龄患者术后恢复的差异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