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炎是肌腱因过度使用、受伤、退行性改变等受刺激引发炎症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病因有过度使用、急性损伤、退行性变,症状包括受累肌腱部位疼痛、压痛、活动受限,好发于运动员、长期从事重复性动作人群、中老年人,诊断靠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为休息、物理治疗、药物辅助。
一、定义
肌腱炎是指肌腱发生的炎症反应,肌腱是连接肌肉与骨骼的纤维结缔组织,当肌腱因过度使用、受伤、退行性改变等因素受到刺激时,会引发炎症,出现疼痛、肿胀等一系列症状。
二、病因
1.过度使用:长期进行重复性、高强度的运动或工作,如运动员频繁的某项动作、手工劳动者长时间重复劳作等,可使肌腱反复受到牵拉,引发炎症。例如,网球运动员易发生的“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就是因反复屈伸腕关节导致前臂伸肌总腱起点处肌腱过度使用而发炎。
2.急性损伤:突然的外力作用,如扭伤、拉伤等,可直接损伤肌腱,引发炎症反应。
3.退行性变:随着年龄增长,肌腱的弹性和修复能力下降,易发生退变,进而引发炎症,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三、症状
1.疼痛:受累肌腱部位出现疼痛,初期多为活动时疼痛,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例如,跟腱炎患者行走或跑步时跟腱部位疼痛明显。
2.压痛:肌腱炎症部位有明显压痛,按压时疼痛加剧。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炎症,患者相应关节的活动可能受到限制,如肩周炎患者因肩部肌腱炎症可出现肩关节活动受限。
四、好发人群
1.运动员:如网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员,因长期进行高强度、重复性运动,肌腱易受损发炎。
2.长期从事重复性动作的人群:如键盘操作员、木工等,手部或上肢肌腱反复受到牵拉,易发生肌腱炎。
3.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肌腱退行性变加重,肌腱炎发生率相对较高。
五、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受累肌腱部位,判断是否有压痛、肿胀等情况,并检查相应关节的活动范围。
2.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肌腱的结构,帮助判断肌腱是否有肿胀、损伤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能更精准地评估肌腱及周围组织的病变情况。
六、治疗原则
1.休息:避免引发肌腱炎的过度活动,让肌腱得到充分休息,是缓解症状的基础措施。
2.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冷敷、超声波治疗、冲击波治疗等物理方法,促进炎症消退,缓解疼痛。例如,急性期可适当冷敷减轻肿胀,慢性期可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3.药物辅助: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且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