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病原体有肠道病毒71型等EV71易引发重症,传播途径包括密切接触和飞沫传播,典型表现为起病急初期有低热等随后手足口腔现疱疹或溃疡,重症有神经系统等受累,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托幼机构易聚集婴幼儿免疫系统不完善易重症孕妇感染有不良影响基础病儿童病情复杂,预防需注意个人卫生、环境管理、避免聚集及接种EV71疫苗,婴幼儿要密切观察病情孕妇要做好防护基础病儿童加强监测。
一、病原体及分类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致病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等肠道病毒属病毒,其中EV71感染更易引发重症病例。
二、传播途径
1.密切接触传播:可通过接触患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液等传播,如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等均可感染。
2.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三、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多数患儿起病急,初期出现低热、食欲减退、疲倦等,随后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口腔疱疹多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等处,疼痛明显。
2.重症表现:少数患儿(尤其是EV71感染)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如脑炎、脑干脑炎)、呼吸循环衰竭(如神经源性肺水肿、休克)等,表现为持续高热、精神差、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等,需紧急就医。
四、好发人群及特点
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易出现聚集性疫情。婴幼儿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孕妇感染手足口病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加强防护;有基础疾病的儿童感染后病情可能更复杂,需密切监测。
五、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
2.环境管理:定期对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消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3.避免聚集: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
4.疫苗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重症,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按程序接种疫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家长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肢体活动等,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呕吐、肢体抖动等,应立即就医。
孕妇:感染手足口病可能影响自身及胎儿健康,需做好防护,如避免接触患者、加强手部卫生等,若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基础疾病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加重,需在医生指导下加强病情监测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