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表现多样,除蝶形红斑外还有盘状红斑、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光过敏等,全身多系统可受累,且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需注意相关表现及影响因素进行防治。
一、其他常见皮肤表现
盘状红斑: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好发于头面部、颈部及上肢等暴露部位,红斑上覆盖有粘着性鳞屑,剥离鳞屑可见其下有角质栓和毛囊口扩大,陈旧性损害可发生萎缩性瘢痕。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皮疹有两种形态,一种为环形红斑型,皮疹为单个或多个环形红斑,边界清晰,边缘略隆起,中央消退;另一种为丘疹鳞屑型,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有细小鳞屑。
光过敏:约40%-60%的患者对日光敏感,暴露于日光后,皮肤病变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或加重原有皮疹,一般在日晒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生。
二、全身多系统受累表现
肾脏受累: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且重要的表现,可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等,严重者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据相关研究,约50%-7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肾脏受累。
血液系统受累:可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与疾病本身的免疫性溶血或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白细胞减少可使患者易发生感染;血小板减少则可能导致皮肤瘀点、瘀斑等出血表现。
神经系统受累:可出现头痛、癫痫发作、精神症状等。神经精神狼疮(NP-S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炎、自身抗体直接损伤神经组织等多种因素相关。
三、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年龄: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和青少年发病时症状可能不典型,但病情进展较快;育龄期女性多见,可能与雌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儿童患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如在药物选择上要避免影响骨骼发育等。
性别: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患者体内雌激素等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病情可能会有波动,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生活方式:长期紫外线暴露是诱发和加重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损害及全身病情的重要因素,因此患者应注意避免过度日晒,外出时采取防护措施,如使用遮阳伞、涂抹防晒霜等。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适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对病情控制有一定帮助,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病史: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对于有相关病史的个体,应定期进行自身抗体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如果既往有明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遵循医嘱进行随访和治疗,密切关注各系统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