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斑病是口腔黏膜上不能擦去且非其他明确疾病的白色斑块或斑片属癌前病变,临床表现有均质型及非均质型的颗粒、疣状、溃疡型,危险因素含吸烟、局部刺激、念珠菌感染及其他,病理分上皮单纯增生和异常增生,诊断靠临床表现结合病理检查并需与白色角化病等鉴别,特殊人群中吸烟者要戒烟,儿童关注不良习惯,老年患者综合评估全身状况。
一、定义
口腔白斑病是发生于口腔黏膜上以白色斑块或斑片为主要表现、不能被擦去且无法诊断为其他明确口腔疾病的病变,属于癌前病变范畴。
二、临床表现
(一)均质型
表现为白色或灰白色均质型斑块,质地均匀,表面可有皲裂,平或稍高出黏膜表面,边界清楚,好发于颊、舌、唇等处黏膜。
(二)非均质型
1.颗粒型:白色斑块间有红色颗粒样区域,多发生于颊黏膜口角区,可伴有刺激痛。
2.疣状型:呈乳白色,厚而高起,表面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多发生于牙龈、腭部等部位。
3.溃疡型:在白色斑块或斑片基础上有糜烂或溃疡,可有疼痛。
三、危险因素
(一)吸烟
吸烟是口腔白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病风险越高。
(二)局部刺激
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过锐牙尖等局部长期慢性刺激可诱发口腔白斑病。
(三)念珠菌感染
口腔念珠菌感染与口腔白斑病的发生可能存在关联,尤其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更易相关。
(四)其他
维生素A缺乏、遗传因素等也可能与口腔白斑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四、病理分型
(一)上皮单纯增生
为良性病变,上皮过度正角化或不全角化,粒层明显,棘层增厚,上皮钉突伸长但基底膜完整。
(二)上皮异常增生
表现为上皮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分裂象增加、极性紊乱等,根据异常增生程度分为不同分级,异常增生程度越高,癌变风险越大。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理检查确诊。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及判断有无癌变的关键。
(二)鉴别诊断
需与白色角化病(多由长期机械刺激引起,去除刺激后病损可消退)、白色海绵状痣(常为家族遗传性疾病,有特征性的海绵状外观)、扁平苔藓(黏膜损害多呈对称性,可见白色网状条纹等特征)等疾病鉴别。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吸烟人群
吸烟是口腔白斑病重要诱因,吸烟患者应强调严格戒烟,以降低疾病进展及癌变风险,需向患者说明吸烟对口腔健康的多方面危害,如影响局部血液循环、降低免疫力等。
(二)儿童患者
儿童若出现类似病损,需关注是否存在不良习惯,如吮指、咬颊等,应引导纠正不良习惯,同时密切观察病损变化,必要时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潜在风险。
(三)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系统疾病,需综合评估全身状况,在处理口腔白斑病时,要考虑全身用药对口腔局部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