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级别胶质瘤是胶质瘤中分化较好、恶性程度相对较低的肿瘤,包括WHOⅠ级和Ⅱ级,其病理特点是Ⅰ级生长缓慢、边界清,Ⅱ级细胞异型性稍差、增殖活性低;临床表现因年龄、性别等有差异,生活方式和病史可能有影响;诊断靠MRI等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治疗原则是手术切除为主,无法全切者结合放疗等,需个性化诊疗来改善预后
一、病理特点
WHOⅠ级低级别胶质瘤生长较为缓慢,细胞分化较好,与正常脑组织边界相对清晰,常见的有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等;WHOⅡ级低级别胶质瘤细胞分化程度稍差于Ⅰ级,细胞有一定的异型性,但增殖活性相对较低,常见的有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等。
二、临床表现
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段表现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呕吐、视力改变等,还可能伴有癫痫发作,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肿瘤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可能更易导致一些特殊的表现,如生长发育迟缓等;成人患者除了头痛、癫痫等症状外,可能会有认知功能的改变等。
性别因素:在发病率等方面目前虽无明显的性别特异性导致的突出差异,但不同性别的个体对肿瘤的耐受及临床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某些致癌因素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低级别胶质瘤的发病风险,不过目前明确的强烈相关生活方式因素尚不十分确切,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整体健康包括降低肿瘤发病风险是有益的。
病史:既往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史等可能与低级别胶质瘤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但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只是提示需要更密切关注神经系统状况。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等。低级别胶质瘤在MRI上通常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增强扫描时,Ⅰ级肿瘤往往无强化或轻度强化,Ⅱ级肿瘤部分可有轻度强化。
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依靠手术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通过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来明确肿瘤的分级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对于缓解症状、明确病理诊断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尤其注意保护脑组织的功能,尽量减少对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成人患者手术也需在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的同时,注重保护周围重要的神经功能区。
其他治疗:对于一些无法完全切除的低级别胶质瘤,可能需要结合放疗等手段。但放疗需考虑不同年龄等因素对辐射的耐受情况,儿童患者在放疗时要严格评估辐射对生长发育等的影响。目前针对低级别胶质瘤的药物治疗相对有限,主要是一些对症处理药物等。
低级别胶质瘤虽然恶性程度相对较低,但也需要引起重视,通过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来改善患者的预后,不同个体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