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多由外伤引起,通过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诊断,一般处理包括卧床休息、预防感染、密切观察病情,合并症如脑脊液漏长期不愈可手术治疗,颅内感染需用抗生素,康复期儿童和老年患者康复训练有不同要求,且要定期随访。
一、颅底骨折的诊断
颅底骨折多由车祸、高处坠落等外伤引起,可通过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诊断。临床表现方面,前颅底骨折常出现熊猫眼征(眼眶周围淤血)、脑脊液鼻漏等;中颅底骨折可表现为耳后乳突区皮下淤血、脑脊液耳漏等;后颅底骨折可见枕下部及上颈部皮下淤血等。影像学检查中,CT扫描是重要手段,能清晰显示骨折线、颅内积气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因受伤机制及身体状况不同,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好,骨折表现可能相对隐匿;女性可能因头部受力部位不同与男性有不同临床特征。
二、颅底骨折的一般处理原则
1.卧床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头高卧位(床头抬高15°-30°),这样有利于脑脊液漏的停止,防止脑脊液逆流引起颅内感染。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卧床需确保舒适且便于护理,避免过度活动加重损伤;老年患者要注意预防长期卧床相关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等。
2.预防感染:保持外耳道、鼻腔清洁,严禁填塞、冲洗,可用无菌棉球轻塞外耳道口、鼻前庭。因为脑脊液漏时,细菌易通过漏口进入颅内引发感染,不同人群感染风险不同,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风险更高,需更严格护理;糖尿病患者本身易感染,在颅底骨折时要严格控制血糖以降低感染几率。
3.密切观察病情:观察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有无新的神经系统症状等。年龄较小的患儿病情变化较快,需频繁监测;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病情变化可能不典型,更要细致观察。
三、颅底骨折合并症的处理
1.脑脊液漏长期不愈:若脑脊液漏超过1个月仍未停止,可考虑行手术治疗修补漏口。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充分评估其耐受能力及生长发育影响;老年患者要综合评估全身状况,如心脑血管功能等,以确定手术可行性。
2.颅内感染:一旦发生颅内感染,需应用抗生素治疗。选择抗生素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儿童用药需考虑年龄对药物代谢及毒性的影响,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的药物;老年患者要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四、康复与随访
1.康复指导:颅底骨折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可进行适当康复训练,包括神经功能康复等。儿童康复训练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根据儿童生长发育阶段制定个性化方案;老年患者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注重安全性,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
2.随访:定期进行随访,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复查)等了解骨折愈合及颅内情况。不同年龄患者随访间隔可能不同,儿童生长快,随访间隔可相对短些;老年患者根据病情调整随访间隔,监测有无远期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