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宝腹泻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症表现为排便频率显著增加且粪便性状变稀不成形,常见原因有感染性的病毒、细菌感染及非感染性的饮食、腹部受凉、过敏因素,感染性腹泻常伴发热呕吐等,非感染性腹泻多为稀水样便等,医生通过问病史和大便检查等诊断,非药物干预有饮食调整和腹部保暖,小月龄需防脱水和臀部护理,过敏体质要回避过敏食物,有基础病需及时就医处理。
一、小宝宝腹泻的定义:小宝宝腹泻是指婴儿排便频率较平日显著增加且粪便性状变稀、不成形的消化系统常见病症,可影响婴儿营养吸收与机体健康。
二、常见原因:
1.感染性因素: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为婴幼儿秋季腹泻的常见病原体,经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破坏肠道黏膜正常功能,引发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细菌感染:大肠杆菌等病原菌感染肠道,可诱发肠道炎症,致使肠道蠕动异常,出现腹泻症状,常伴随黏液便、脓血便等表现。
2.非感染性因素:
饮食因素:宝宝添加新辅食时若突然改变饮食结构,如过早添加不易消化的辅食,或喂养过量、奶粉更换不当等,均易引发腹泻。例如,一次性为宝宝添加过多新的固体辅食,会加重肠道消化负担。
腹部受凉:宝宝腹部保暖不佳,受寒冷刺激后,肠道蠕动加快,进而导致腹泻。
过敏因素:部分宝宝对牛奶蛋白等食物过敏,进食相关食物后,肠道黏膜受到刺激,可出现腹泻,常伴有皮疹等过敏症状。
三、症状表现:
感染性腹泻:除腹泻外,常伴有发热、呕吐症状,若为细菌感染,大便多带有黏液、脓血,宝宝精神状态可能受影响,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
非感染性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多呈稀水样、蛋花汤样,一般无发热或仅有低热,宝宝精神状态相对较好,但长期腹泻可能影响体重增长。
四、诊断方法:医生通过详细询问宝宝病史,包括喂养情况、发病时间等,结合大便常规检查,若怀疑感染还会进行大便培养等检查,以此明确腹泻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等。
五、非药物干预措施:
饮食调整:母乳喂养的宝宝继续母乳喂养,可适当增加喂养频次;人工喂养的宝宝可将奶粉适当稀释,或暂时更换为腹泻奶粉;已添加辅食的宝宝,暂停新辅食添加,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等。
腹部保暖:使用肚兜等为宝宝腹部保暖,避免腹部再次受凉,有助于缓解肠道痉挛,减轻腹泻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小月龄宝宝:小月龄宝宝腹泻易导致脱水,需密切观察宝宝有无口渴、尿量减少、前囟凹陷等脱水表现,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以防脱水。同时,护理时要特别留意臀部护理,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预防红臀。
过敏体质宝宝:若考虑腹泻与过敏相关,需明确过敏原,严格回避过敏食物,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需选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喂养。
有基础病史宝宝:如患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基础疾病的宝宝出现腹泻,病情可能更为复杂,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防止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