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与头皮血肿在解剖位置、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硬膜外血肿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有中间清醒期等典型表现,CT示颅骨内板下双凸镜形高密度影,需据情况手术;头皮血肿在头皮层内,较小可自行吸收,较大可穿刺抽吸,CT见头皮内局限性高密度影
一、定义与解剖位置差异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多因颅骨骨折致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破裂等引起,血液积聚在硬膜外腔。
头皮血肿:是头皮下血管破裂出血积聚形成,发生在头皮层内,常见于钝器伤等导致头皮血管破裂。
二、临床表现差异
硬膜外血肿:典型表现为头部外伤后有中间清醒期,即受伤后初期昏迷,随后清醒,之后又逐渐昏迷,这是因为硬膜外血肿形成过程中,初期出血使颅内压逐渐升高,压迫脑组织,待血肿增大到一定程度,再次引起脑受压出现昏迷,常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病情进展快时可出现偏瘫、瞳孔变化等脑疝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因颅脑代偿能力不同,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颅骨弹性好,硬膜外血肿症状可能不典型,老年人因脑萎缩,硬膜外血肿症状相对隐匿。
头皮血肿:较小的头皮血肿一般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可自行吸收;较大的头皮血肿可有明显隆起,触之有波动感,一般无明显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表现,不同性别在头皮血肿发生上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头部受到钝性外力撞击是常见诱因,有头部外伤病史者更易出现头皮血肿,病史方面若既往有凝血功能障碍疾病,头皮血肿可能更易发生且不易吸收。
三、影像学表现差异
硬膜外血肿:头颅CT检查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镜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可准确显示血肿的位置、大小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CT表现的解读需考虑年龄相关的颅骨及脑组织特点,儿童硬膜外血肿可能因颅骨弹性好,血肿形态与成人略有不同,但CT仍可清晰显示异常高密度影。
头皮血肿:头颅CT检查可见头皮内局限性高密度影,边界清楚,与硬膜外血肿的双凸镜形不同,头皮血肿在CT上仅局限于头皮层内,通过影像学表现可明确与硬膜外血肿鉴别。
四、治疗原则差异
硬膜外血肿:需根据血肿大小、患者症状等决定治疗方案,较小的无症状硬膜外血肿可密切观察,较大的或有症状的硬膜外血肿多需手术清除血肿,以缓解颅内压增高,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及术后恢复情况不同,儿童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手术操作仍需谨慎,老年人因常伴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头皮血肿:较小的头皮血肿一般可自行吸收,早期可采取冷敷减少出血,后期热敷促进吸收;较大的头皮血肿可在严格消毒下穿刺抽吸积血,然后加压包扎,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处理头皮血肿时需同时纠正凝血功能,防止出血不止,不同性别在头皮血肿治疗上无特殊差异,生活方式中受伤后的处理方式是否正确会影响头皮血肿的恢复,病史中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者需特别注意头皮血肿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