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抓病症状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下:全身症状有37.5℃38.5℃(少数超39℃)的低热或中度发热,可持续数天至数周,发热后常伴乏力、因发热及炎症介质刺激致双侧头部闷痛或胀痛的头痛;局部症状为抓伤部位发热后出现红斑、丘疹等,13周可结痂留痕,引流区淋巴结肿大、质硬压痛、或化脓成瘘管;特殊人群中,儿童症状可能更明显,要防搔抓感染,老年人可能加重基础病,需监测生命体征、谨慎用药,免疫功能低下者症状严重、病程长、并发症风险高,需规范治疗并加强营养。
一、全身症状
1.发热:猫抓病引发的发热通常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少数患者体温可能超过39℃。发热可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部分患者发热具有自限性,可自行缓解。例如,一项针对猫抓病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约70%的患者发热时间在12周。
2.乏力:发热后患者常感全身乏力,精神状态不佳,日常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发热导致身体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加,以及疾病本身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3.头痛:许多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症状,多为双侧头部的闷痛或胀痛,可能与发热引起的脑血管扩张以及炎症介质刺激神经有关。
二、局部症状
1.抓伤部位表现:最初被猫抓伤或咬伤的部位,在发热后可能会出现红斑、丘疹,随后可发展为水疱、脓疱,周围伴有红晕。一般在13周内,局部皮损可自行结痂愈合,但可能会留下轻微瘢痕。
2.淋巴结肿大:发热后,引流区域的淋巴结会出现肿大,最常见于头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硬,有压痛,表面光滑,可活动。部分肿大的淋巴结可能会化脓,形成瘘管。有研究表明,约80%的猫抓病患者会出现淋巴结肿大,且肿大的淋巴结一般在数周甚至数月后逐渐消退。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感染猫抓病后症状可能较成人更为明显。发热可能更高,且更易出现烦躁、哭闹等情绪改变。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行为表现,如精神状态、食欲、活动量等。若儿童出现高热惊厥史,当体温升高时,家长应更加警惕,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在护理方面,要避免儿童搔抓局部皮损和肿大的淋巴结,防止感染扩散。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可能性较大。猫抓病发热后,可能会加重原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热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因此,老年人发热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同时,由于老年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性较差,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肝肾功能有较大损害的药物。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感染猫抓病后发热及其他症状可能更为严重,病程可能延长,且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更高。此类人群一旦出现猫抓病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同时注意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